1.道教的基本礼仪是什么
道教礼仪—敬香仪 神一般都要烧香,谓之敬香。
敬香是“以香达信”,即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前,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香之为用,在于传诚达悃。
殿主烧香,正炉以三炷为宜。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间隔不过一寸宽,这须气静心平始能做到。
烧檀香比较讲究。烧檀香或降香、沉香,皆须有专备的香炉,香要劈做一分粗细,一寸长短,还要另备一些香面。
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即可。烧时,先用香匕在檀香炉中间把香灰挖一小坑,填入香面,用运板运平,使香面上微盖一层香灰,燃一点点线香 *** 香面,香面在香灰的掩盖下自然燃烧,这时拈香者的初柱香插入时,就会有一缕青烟,从炉中直腾起来。
这种香,在宫观中只有庙中主持或道场中高功拈这种香,殿主或香客进香皆是烧线香而不烧檀香,或有香客烧檀香,也只是把带的檀香烧于炉内即可,不用这样讲究的。 道士拈香,按规矩要默念《祝香咒》为:“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施临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
道教礼仪—叩拜仪 叩拜是道教传统礼仪,是比较隆重的礼拜仪式。《周礼》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
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一说行跪拜礼时,两手拱至地,头至手、不触及地。
道士(尤其是全真派)叩拜仪式为:双足双手著地,头磕下去要头著手。但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头磕下去不必定着于手。
道士叩拜,要足站八字,双膝与手同时着地,左手按在右手上,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头与脊背同时向下伏,形似青蛙卧状,切忌臀高于背。如臀高于背,则成后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亦为止失仪。
道教认为:道士磕头是对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道士对信众的见面礼节为“抱拳拱手”礼,或有所请问,则要躬身作揖,称谓“稽首”(这当然不是古稽首礼)。
不论乾道坤道,抱拳皆是左手抱住右手,盖左手称为善手故。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指插于右手虎口内,按住右手子纹;右手大指趋于左手大指下,按住午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握子午诀。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座时,常行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而已。作揖躬身时,两足成八字自然站立,两膝切忌前屈,头、腰成自然弯曲状,如月牙;两手自然下垂于丹田处抱拳,边直身边行走,手上至口齐为度。
抱拳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明礼仪,是于今日流行的握手、拥抱等完全不同的文明礼仪形式。
2.哪位道友可以 指点下
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
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
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更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
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 (一)内斋(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等(见《洞神经》)。 (二)外斋(济度):包括三篆七品,三篆指金篆斋、玉篆斋、黄篆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篆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篆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篆斋“下拔 *** 九幽之苦”等等。
3.道士礼仪是什么
道士,遵从的是道教礼仪。
道教礼仪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最重要的礼仪是斋醮礼仪,内容共分十个方面:
(一)早晚坛功课
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
(二)祝将科仪
常用于道教早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祝为恭请之意,将即神真;祝将是恭迎神真登临坛场。
(三)祭孤科仪
常用于道教晚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祭为祭祀、超度之意;孤为孤魂;祭孤即祭祀孤魂,为亡灵超度。
(四)祝寿科仪
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时的科仪。祝为庆贺之意,寿为寿辰,祝寿即庆贺祖师寿辰。
(五)庆贺科仪
亦为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日的科仪。庆为庆祝之意,庆贺即庆祝祖师诞辰。一般在祖师圣诞日白天举行。
(六)接驾科仪
道教专用于玉皇巡天之晨的科仪。接为迎接之意;驾为圣驾,指 *** ;接驾科仪指迎接 *** 时所行的朝科。
(七)大回向科仪
常用于道场圆满时的一种科仪,是为道场圆满做的总忏悔。
(八)进表科仪
进表亦称“化表”、“焚疏”,是道教斋醮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仪,广泛应用于各种大犁的斋醮活动中。例如金箓、玉箓、黄箓,或者大型醮会,均要举行此仪。
(九)水火炼度仪
道教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水火即真水真火,水火炼度即指用真水真火,交炼亡灵,拔度幽魂。
(十)灯仪
道教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指以灯为丰要法器的一种仪式,多在日落后举行。包括:九幽灯仪、北斗灯仪、本命灯仪、血湖灯仪等。
以上内容参考自百度百科“道教礼仪”词条。
4.谁能总结一下道教叩拜的礼仪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
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
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
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
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 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
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
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
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更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道教还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
盖此日名曰:“鬼哭日”。有懂得道教礼仪者,遇见道士(一般尊称道长)一面行礼(拱手礼或作揖礼),一面恭敬地平声念道“福生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据道经载,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便可得到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
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
“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二、上供与上香 金炉常焚,香烟篆就平安字;玉盏不息,灯焰结成富贵花。 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
上供有香、茶(水)、灯、花、果等。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在供桌上。
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
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
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道心。但供果禁李子、石榴、黑枣和梨,李子不供太上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
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
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道人上香,先在香炉中虔诚地上三炷香。不上断香,不上没燃着的香。
点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摆灭,不可用秽气吹灭。三烛香点燃后,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躬身一礼,再到香炉前,左手上香,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
上香次序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后复回跪垫礼叩。 烧檀香比较讲究。
烧檀香或降香、沉香,皆须有专备的香炉,香要劈作一分粗细,一寸长短,还要另备一些香面,燃一点点线香 *** 香面,香面在香灰的掩盖下自然燃烧,这时拈香者的初炷香入时,就会有一缕祥烟,从炉中直腾起来。
5.道教正一派信徒平要遵哪些戒律和礼仪
戊不朝真,祖天师五不食,外加常规的戒律。
道教主要仪范
(1)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全国现有两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课。早晚课约起于南北朝以后。住观道士每日卯酉二时上殿作课,诵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经,唱赞礼拜,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崇拜,三是坚定道心,四是为了体现宫观道风的管理。早晚功课现在各常住都按传统定制早晚上殿。
(2)全真传戒:
传戒,又称开期传戒。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整个过程。道士出家,初人道观者为道童,在于孙庙拜师学经,等到了十方丛林开坛传戒之时,子孙庙的师父便荐其赴丛林受戒。
道教全真传戒,是从金元全真教出现以后,长春真人邱处机遂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首次公开设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级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圆满大戒”。王常月说:“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传戒时,戒坛一般分为三期进行。传戒由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谓传戒本师。
传戒期间经过“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号,传戒圆满后,编人《登真箓》。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3)正一授箓。“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 *** 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道士受箓之后,箓牒中拔付受篆者有 *** 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受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人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在家人大多事务累身.身不定。心难平,为生计奔波操劳或贪金钱名利,或被物色所迷,使之不能昭悟,纵有求道者,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若带有贪欲而求修,终难得真诀真法。若真心求无上之道,道心坚定不退,蛹飞蠕动之类尚可修道,何况人乎?
欲修大道者,应先修炼心性。人的耳、眼、鼻、舌、身、意、喜声、色、香、味、触欲。人行为的好坏,全在于心性,心为外境所转。也可造恶业,也可做善事。做善者享人天福报,做恶者必遭灾难病厄。欲脱轮回.业、须认识到金钱名利,恩恩怨怨皆是虚幻,是多变不实的。天下之事如是演戏,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当下便是自在之人。玄门日诵晚课曰:“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园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
可见求道之人,不必非学古人身居深山。须知古人隐居深山是他们已达到了与世无争,并得以道法,需找一个清静、无人惊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艰苦的修炼。此需有惊人的毅力,置生死于外,以身作试.乃大英雄之为。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进山?那里的山洪、恶兽、猛禽、毒虫、雷电、困苦、孤独,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里清静无痴,即是身处京城闹市与洞
窟茅舍都是同样的。
祖师云:大隐隐与市尘.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缠,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不自在。
《道德经》中对人间的生态、心态分有三类,即:上士、中士、下士。
上士闻“道”闻而即信,而且能身体力行。他们对
任何事都提的起?放的下。他们见到人的疾苦,世事的危脆,能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界众生于水火之
中。,即使跋山涉水。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就是被世人称之为贤者或圣者。
中士闻“道”而生疑。他们厌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有无可奈何的态度,变得我行我素,抑愤压郁,而过隐遁生活。
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信道的存在。自己糊涂愚昧,反笑他人愚痴,他们任何事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虚荣心极强。终日苦恼伴随。
此生为何生?死后向何方?活着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这种人实在可怜,是可怜的生者。
综上而知,无论上、中、下±,只要仟悔,道心不退。都会得到“道”力的护佑。玄门日诵早课《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上士修之升为天宫。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土修之在世经年,带行三界,升入金门”。
6.道教如何行礼
道教的日常礼仪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定型的,这些礼仪不但体现在内部教徒之间,而且体现在一般的大众信徒身上。这一系列礼仪的形式,大约在宋代(公元11世纪)就基本形成了。
道士们的一般礼节是作揖,即双手抱拳,以左手抱右手,成自然抱拳。也有的时候以左手四指抱右手四指,而左拇指插在右手的虎口当中,指尖抵着右手掌心,右拇指自然压在左拇指之下,从而形成一个太极图的形状,有趣地与道教内涵暗合。而在一些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就要用所谓的大礼了。在大礼中,行礼人要跪拜,就像很多中国古代的场合一样。甚至道士们的跪拜即使在古代也是更为正式的,很像上古时期,因此在宋代时,它就被称为古礼。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就曾对其大为感慨,他说,当今的道士们拜礼的样子很像我们的古代祖先,都是双膝齐曲在地。也就是说在正式场合,晚辈对长辈要跪拜。而在他们拜神时,仪式就更为复杂,往往需要设供、燃香、烧纸、三叩九拜以及绕坛等。 至于一般的信徒,在一些重大节日或是求神还愿时,都要到大殿中拜神。其礼仪也是下跪叩头,每叩拜一次,在香案旁有一名值殿的道士,他就会在一种叫罄的法器上敲一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