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文明礼仪的文学作品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 *** 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
2.关于文明礼仪的文学作品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 *** 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
3.有关礼仪的中国文学艺术作品(小说诗歌寓言故事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
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
《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尊敬师长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
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
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
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
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
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节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现代人怎么能不认真对待和学习?否则在社会上,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届时悔之晚矣。因为我们相信没有人希望在无礼的行为背后引发的是七言八语,讪笑讥诮:「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这一连串的名词,对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会产生何种影响? 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4.有关文明礼仪的话剧剧本
=舞台上中间二张长凳并排成一条长椅,旁边竖有一块牌子:候车室。
如有条件可以 *** 一面窗户和墙作舞台表演区域的背景。 [灯光启,女主持人身穿风衣,大方、自信地走上场。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接下来的系列片断中,我们每个人在公共场所中表现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折射出我们的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 [面光切:主持人退场。
(火车鸣笛声,隆隆地驶入站台,由远至近) [车站播音员的声音(画外)旅客们,由衢州开往北京520次列车进站进1道,请旅客们携带好自己的行李剪票进站……(重复一次) [说话间,一对年青的情侣手挽着手,亲昵地有说有笑地上场,他们一边笑,一边旋转着舞步般轻盈地绕着长椅,最后开心地坐在长椅上。然后,从包里取出卤食,鸡爪,花生等,一边吃一边扔下方便面的袋子、剥果皮等,毫不顾忌。
十分亲昵你一口我一口喂食,吃完后,将剩下倒地。随后,男士斜倚靠在女士身上,双脚放在椅上,把位挤占得满满的。
[这时,一对老年夫妇肩背包袱相互搀扶着上场,左右环顾却找不着座。老人走到这对年青人面前几次欲言又止,最后大爷说:小同志—— [年青人:抬头看看,不屑。
[大爷:小同志——能让一让嘛? [年青人:抬头看看,抬头看看,然后,双脚高抬起。嘴角哼出:嗯—— [大爷看看,无奈地——这时大娘发出咳嗽声。
大爷于是上前,小同志,能让一下吗?她、她有…… [年青人:碰 *** 什么?你有毛病呀?…… [大爷:是、是有毛病,她有毛病—— [年青人:有毛病?有毛病到这里来干什么?有毛病到医院去喽,我看你真当有毛病……说罢,俩人继续调笑! [大爷:无助又无奈——只好佝偻着身子,相互依偎地站在一旁…… [主持人上场:见状十分生气地走到他们面前,大声道:喂,你们的东西丢了,刚才小偷把你们的东西拿跑了…… [年青人:(站起)什么?小偷?他们跑哪去了? [主持人:往那去了,快去追呀—— [俩人连忙追去。这时,主持人走到老年人身边,(给音乐)关切地说:大爷大娘,来,你们这里坐!然后扶着大娘坐下,取出水给他们喝,照顾,询问…… [年青人上场看到主持人:喂,你骗 *** 什么?我什么东西都没丢…… [主持人走向前:是啊,东西丢了不要紧,做人的良心和品德不能丢呀。
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东西我们可千万不能丢,你们也会老,你们也会需要社会的关爱—— [年青人(男士)还想争辩),女士拉了他一把,有些愧疚地对着他一扭头,下。小伙子看看这里望望那里,有点无措,鞠了一躬道:对不起。
然后对着女青年的方向:小丽小丽,——追去! 主持人:其实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在道德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必须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你看,天下雨了,我们的候车室里又会发生什么呢? [切光,一个军人坐在长椅上。
5.文明礼仪童谣
校园新童谣11号作品《礼貌行为歌》[张志晨 著]
礼貌行为歌
小学生,练品行,
中华礼仪要传承。
讲文明,看行动,
礼貌用语经常用。
遇师长,见领导,
老师您好同学早。
笑一笑,点点头,
实在匆忙摆摆手。
妨碍别人时,
要说对不起。
别人致歉时,
应说没关系。
凡事颠个个,
世人谁无过?
筷子都碰牙,
容人心胸阔!
问路前,说请问,
请人协助说费心。
看望人,说拜访,
求个方便说借光。
还物品,说奉还,
请人谅解说包涵。
拜访人,说求见,
无法满足说抱歉。
去请人,先敲门,
听到请进再开门。
说您好,语气和,
事成不成都说谢。
受感谢,说不用,
祝福健康说保重。
受表扬,别得意,
谦虚谨慎再努力。
有来客,说请坐,
端茶倒水摆糖果。
客人走,说再见,
挥手目送到外面。
好品行,早养成,
终生得益利于行。
中国娃,最文明,
世界夸咱好儿童!
6.关于文明礼仪的小品
【文明礼仪小品】 (甲、已二人同时从两边上台) 甲:嗨,(Yan/Chris),好久不见了! 已:是啊!好久不见了! 甲:最近好吗? 已:好什么呀?好? 甲:怎么了? 已:生气着呢! 甲:为什么呀? 已:今天啊,咱们邻居赵老头说我没礼貌,不会说话。
甲:哦?你说的是赵爷爷吧?为什么? 已:我也不知道。中午我去他家借书,他就这样说我。
甲:哦,明白了。你是不是说错什么话了? 已:哼,没有啊! 甲:那你把中午的情景表演给我看看。
已:好啊! 甲:那我来当赵爷爷。 已:恩,好! 甲:开始吧。
已:喂 --- ,老赵,在家吗? 甲:哎,你这人怎么这样说话呢? 已:怎么了? 甲:难怪赵爷爷生气,你刚才把他叫什么来着? 已:老赵啊,别人都这样叫! 甲:看,你这就不对了!你和别人不同,你是晚辈,他是长辈,对待长辈要尊敬!你应该叫人家赵爷爷啊! 已:哦!我明白了。那咱再试一次? 甲:好的,开始! 已:赵爷爷 --- ,在家吗? 甲:哎,你又不对了! 已:我怎么了? 甲:到别人家,你应该先敲门,经别人的允许然后再进入。
已:哦,还要敲门?那我怎么敲? 甲:要轻声敲,不能用力,响声以别人听到为宜。 已:哦,那再来吧! 甲:好的。
(已做敲门状,咚咚咚) 甲:谁呀? 已:是我,邻居家小胖子。 甲:请进! 已:赵爷爷,把你那本《十万个为什么》借我看一下! 甲:哎,停!停!停! 已:怎么?我又错了? 甲:你看你,真是不会说话! 已:那我应该怎么说呢? 甲:对待长辈要称呼您,这样才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说话呢,要“请”字开头! 已:哎呀!太麻烦了!怎么说来着? 甲:你应该说:赵爷爷,请问您可以把那本《十万个为什么》借我看一下吗? 已:哦,学会了,学会了!还有什么吗? 甲:当然还有,借到了书,你要说谢谢!还有,离开的时候要向赵爷爷告别。
已:哦,知道了。那咱们再来一次? 甲:好,开始! (已 做敲门状,咚咚咚) 甲:谁呀? 已:是我,邻居家小胖子。
甲:哦,请进!请进! 已:赵爷爷,您好! 甲:哎,你好! 已:请问您可以把那本《十万个为什么》借我看一下吗? 甲:当然可以啦!拿去吧! 已:谢谢赵爷爷!再见!(做挥手状) 甲:再见! 看,多有礼貌的一个孩子啊! 已:哎呀,真不知道,这做人啊,还有这么多的礼节! 甲:是啊!现在明白赵爷爷为什么生气了吧? 已:哦!你不说我倒忘了,赶快给赵爷爷赔罪去啊! 甲:走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