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一下周朝礼仪
注:这个是我从别处帮你转载过来! 周朝巩固这种王朝体制的 *** 就是完善礼仪制度。
周朝建立后,继续实行封建联邦制。周武王共分封建立七十多个国,其中五十多个为同姓国,即兄弟叔侄等王室亲族的封国。
如鲁国,卫国,虞国,腾国等。封有功之臣姜太公予现在的山东临淄周围的土地建立了齐国。
又封商朝后裔于宋国,黄帝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等。周朝在沿袭封建制的同时,制定了一整套礼仪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这种体制。
封建联邦制加上完备的礼仪制度是周朝能持续近千年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周朝建立后不久,以周公为首的主要官员在剖析前代兴亡得失经验教训的同时,对前几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定作了系统详细地归纳总结,并结合新王朝的需求 *** 了《周官》和《仪礼》两部礼法,形成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仪准则,被后世誉为治世经典,百年大法。
《周官》详细规定了如何建国定都,王室与封国的关系,各个官职的设置和职责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一部理想的治国大纲。《仪礼》对祭祀,丧葬,婚嫁,酬宾等人们许多生活活动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如婚嫁需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如何做都有具体的规定。
又如《冠礼》规定男子十八行成人加冠礼,表示已成人,可以履行社会责任。《士相见礼》描述了人们相互请见回访的礼节。
《周官》和《仪礼》问世后即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以及日常行为的指南。人们代代相传研习。
孔子曾以此两部经典传授学生。孔子的学生们在研究学习这两部经典的时候,作了很多纪录。
这些记录有研习时的心得,有对两部经典的解释,还有一些礼仪上的补充。所有这些加起来整理成为《礼记》。
后人遂将《周官》改称《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 “三礼”。三礼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世,从居官行政到建国立邦无所不包,洋洋洒洒共三千多条,堪称中国的礼仪大全,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唐代的中央管制吏,户,礼,兵,邢,工六部是以《周官》中的六官为蓝本设置的,一直沿用到清朝。成人礼,丧礼,婚礼,聘礼,朝觐礼也是延续到清朝,只是在礼文上有些损益。
日本韩国现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古式成人加冠礼及部分丧礼。北京故宫和韩国汉城均以《周礼》所制定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模式而建。
有些名言至今应用。如“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等。总而言之,周朝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礼”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本质所在。这些礼仪思想已渗透融进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中,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特性。
周朝的统治者们在封建联邦制下,实行礼治仁政,以这些严瑾慎密的礼仪制度编织构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使得王朝和谐而长久。 孔子说:“郁郁文乎,吾从周。”
孔子盛赞周朝的礼仪制度很有其深意。
2.周朝文化特点
周朝的文化特点是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
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扩展资料:
书法
周朝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何尊铭文(金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之一个 *** ,其风格或苍劲古朴,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为后世所珍重。盟书、简册,无论是丹书或朱书,其字体又别具风韵。
如侯马盟书,刀锋笔痕明显,转折顿挫有力,线条粗细略有变化,入笔出笔形成蚕头,有人称之为 蝌蚪书 ,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
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 *** 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影响是极为深远。
绘画
周朝文献记载是颇为丰富的,特别是壁画。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楚国的诗人屈原《天问》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壁画所曾有过的巨大规模,可惜均未流传至今。只能从青铜器画面、漆器画面和仅存的两幅帛画来了解当时的绘画。
透过庞大复杂的青铜画面:采桑、狩猎、习射、宴乐、水陆攻战等,可以看出周朝的工匠已具有相当高的构图能力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已经初步掌握均衡对称、对比等艺术法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朝
3.中国周朝皇室礼仪有那些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更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更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4.周朝五礼是什么
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1、吉礼,是指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 宗庙,古人又称祖庙、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
皇家宗庙一般建在王宫前面,明、清两朝的宗庙就建在紫禁城外,今天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即那时的太庙。臣下官属的宗庙建在居所附近,又称家庙或祠堂。
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祭祀土社、谷神的地点一般称社稷,在古代,它作为国家的象征。
古代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建在王宫前的右侧,与太庙对称。明、清两朝祭祀社稷的场所就是今天天安门右侧的中山公园,园内的方形大坛——五色土坛即当时的社稷坛。
祭祀天地,在古代十分隆重,这种祭祀的仪式又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其实是两次祭祀活动的合称,不过经常一起进行。“封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泰山上进行,非帝王是不允许有这种权力的。
“封”在泰山顶举行,“禅”则在泰山脚下举行,但“封”重于“禅”。据史料记载,举行过“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郊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了天、地、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2、凶礼,是指有关丧葬哀悼的典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顾恋悲哀之情。凶礼大致可分为复、殓、殡、葬、服丧五个阶段。
人死后,首先要为他招魂,称为“复”,给死者沐浴后,便进行“殓”的仪式,又称入殓,先进行小殓,即给死者穿哀衣;大殓是指将尸体放入棺材。入殓之后,便是“殡”,即停棺待葬。
殡结束后,便要举行“葬礼”,即将棺材埋入地下,所以又称入葬、下葬、埋葬。送葬之后,还要为死者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带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带孝的习俗现在还能看到,只是很少了。 3、军礼,指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田猎等活动时的礼仪。
军旗是军礼的重要内容,军旗在古代战争中还起着发布号令的作用,它往往成为军队的核心,代表着军队。除军旗外,鼓、金(金属制打击乐器,后多指锣)也作为军礼的组成部分,指挥行军作战。
各种军礼几乎都离不开鼓、金。 “四时畋猎”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称田猎、狩猎、围猎,即打猎。
自周朝开始,凡国内不发生战争、动乱、王位继立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大事,帝王每年都要在四季进行畋猎活动,届时也将动用军队参加,因此畋猎实际也起着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列入军礼范畴。“四时畋猎”即春搜、夏苗、秋狝、冬狩。
这种结合打猎活动而进行的军事训练,可使军队常备不懈,因而为历代所沿袭。 军队平时训练的典礼称为“行军田役”,在鼓、金敲击出的节奏下,兵士进行此基本功的训练,诸如前进、后退、疏散、集中等。
平时训练一般不在郊野,而是在专门的练兵场——校场上进行。 4、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 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
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即用口述的方式,提出某种作为自己或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 锡命,又作赐命,赐,是古代上对下的给予,赐命则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的赏命。
会、同,通常合在一起,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 遇,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通常较简单。
5、嘉礼,是古代礼仪制度中,内容最为庞杂的一种礼仪,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的礼仪。
冠礼,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15岁时亦行笄礼,以示成年)。 飨礼,是设酒食款待宾客的一种礼仪。
宴礼,宴,古代也作燕,宴礼是古代君臣宴饮之礼。飨与宴虽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同属宴饮之礼,所以后代对两种礼仪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了,经常全称飨宴。
养老礼,是对国内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时赠以酒食时所行的一种礼节。 射礼,是古代贵族男子进行射箭时的礼仪,古人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活动时,常以射箭作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以此体现习武、尚武的风尚。
以五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自西周正式形成后,历朝历代在相袭沿用的同时,又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使五礼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渐增多。以两宋时期为例,吉礼所规定的礼仪已达43种,嘉礼为27种,宾礼为24种,军礼为6种,凶礼为12种,一共为112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几乎包括一切社会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正因如此,礼仪在我国古代与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与人们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在礼仪制度下,全社会无不受到它的制。
5.怎样评价西周时期的礼仪教化
西周之礼,是物质力量的更高表现形式,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统治的工具。作为阶级的意志,它超越于平民百姓之上,服务于姬周宗法统治,具有强烈的强制力。他把姬周集团的意志和利益全部融合于礼之中,以尊尊、亲亲、贤贤、嫡长世袭、男女有别构成礼之本体。由之者,谓之“民彝”,非之者,谓之“非彝”。结果是“礼之所去,刑之所加也”。其本质特征是“保护”与“限制”。
西周之礼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有关人身行为、生活方式和政体、组织机构及其附属的实体规范,是治标而非治本的“法人则圣”的人身法法则。
6.西周时期礼乐制的特点是什么
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籍”的 *** 废除不用,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大搜礼就失去作用。由于地方组织的改变,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这时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执政者统治的需要,重视的是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荀子》的《礼论篇》着重讲究祭礼和丧礼,对丧礼讲得特别详细,就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制造理论根据的。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36/0032_ts011036.ht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