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走时的礼仪
行走时的礼仪有:
1、行走时,上身应保持挺拔的身姿,双肩保持平稳,双臂自然摆动,幅度手臂距离身体30~40厘米为宜。
2、腿部应是大腿带动小腿,脚跟先着地,保持步态平稳。
3、步伐均匀、节奏流畅会使人显得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4、步幅的大小应根据身高、着装与场合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5、女性在穿裙装、旗袍或高跟鞋时,步幅应小一些;相反,穿休闲长裤时步伐就可以大些,凸显穿着者的靓丽与活泼。女性在穿高跟鞋时尤其要注意膝关节的挺直,否则会给人“登山步”的感觉,有失美观。
6、走路时,腰部应稍用力,收小腹,臀部收紧,背脊要挺直,抬头挺胸,切勿垂头丧气。气要平,脚步要从容和缓,要尽量避免短而急的步伐,鞋跟不要发出太大声响。
7、上下楼梯时,应将整只脚踏在楼梯上,如果阶梯窄小,则应侧身而行。上下楼梯时,身体要挺直,目视前方,不要低头看楼梯,以免与人相撞。此外弯腰驼背或肩膀高低不一的姿势都是不可取的。
8、走路时如果遇到熟人,点头微笑招呼即可,若要停下步伐交谈,注意不要影响他人的行进。如果有熟人在背后打招呼,千万不要紧急转身,以免紧随身后的人应变不及。
扩展资料:
另外,文明出行礼仪有:
1、行路礼仪。按照交通指示灯和标识、标线行走,不乱穿马路。不翻越交通隔离护栏,以免影响交通和发生危险。
2、骑自行车礼仪。礼让行人,红灯不越线,黄灯不抢行。进入有人值守的大门口应下车推行,以示尊重。不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骑行。
3、乘坐公交车礼仪。排队候车,先下后上。主动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保持车厢和站内的环境卫生,不向窗外乱扔垃圾。
4、乘坐地铁礼仪。上下地铁时,应该做到先下后上。上车后不要手扶车门或倚靠车门。在地铁车厢内保持安静。
5、乘坐出租车礼仪。在路上叫车时,不应影响公共交通。如遇双方同时招停一辆出租车时,应互相礼让。
6、乘坐火车礼仪。放置行李应相互礼让,并主动帮助年老体弱者和妇女儿童。在车厢内不能大声喧哗。自觉维护车厢内的环境卫生。尊重同行乘客,不要把脱了鞋的脚放在对面座位上。
7、乘坐飞机礼仪。遵守规定办好行李托运手续,按时登机,对号入座。登机后,尽快放好行李,保持通道畅通。在飞机上用餐时,应主动将座椅调至正常位置。飞机未停稳时不抢先打开行李舱取行李。
8、乘坐轮船礼仪。依序排队上船,不要争先恐后。不要随便闯入别人客房,更不要到“旅客止步”之处游逛。晚上不可拿着手电筒乱照。不能向船外水中扔垃圾杂物。
9、驾车礼仪。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不抢道,不抢行,不随意变道,不乱鸣笛,不酒驾,不在驾车过程中接打 *** 。
10、问路礼仪。应主动保持适当距离,以谦恭的称谓称呼对方,得到答复后应真诚地向对方道谢,即使没有得到期望的答复,也要道谢。为别人指路时,应热情周到,不要歧视外地人,自己不清楚或不确定时应致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走姿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文明出行礼仪规范(图)
2.行路的礼仪规范有哪些
如需编辑回答或插入图片,请点击标题到问题详情页首先,要遵守行路规则,步行要走人行道,不走自行车或机动车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如果是路口,一定要等绿灯亮了,再看两边没车时才通过。
行人之间要互相礼让,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比肩接踵,因此要提倡相互礼让。遇到老、弱、病、残、孕要照顾他们。在人群特别拥挤的地方,要有秩序地通过,万一不小心撞了别人或踩着别人的脚,要主动道歉。如果是别人踩了自己的脚或碰掉了自己的东西,应表现出良好的修养和自制力,切不可口出恶言,厉声责备,如,口出"干什么!""你没长眼睛啊?"之类的粗言,而应该宽容和气地说:"慢一点,别着急。"
走路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进行问候,不能视而不见,把头扭向一边,擦肩而过。如果在路上碰到久别重逢的朋友,想多交谈一会儿,应靠边站立,不要站在路当中或拥挤的地方,以免妨碍交通,增加不安全的因素。
走路要目光直视,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男性遇到不相识的女性,不要久久注视,甚至回头追视,显得缺少教养;不要一面走路一面吃东西或抽烟,显得很不雅观。
走路的姿势是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时时留意自己的走路姿势。正确的走姿是:挺胸抬头,不驼背含胸,乱晃肩膀;目光要自然前视,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走路时不要边走边吃东西。这既不卫生,又不雅观。如确实是肚子饿或口渴了,也可以停下来,在路边找个适当的地方,吃完后再赶路。走路时要注意爱护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随手抛弃脏物。
、
3.行走时的礼仪
1、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
“行如风”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行走姿势是:轻而稳,胸要直,头要抬,肩放松,眼睛要平,脸上带着微笑,手臂自然摆动。
2、行走时,上身应保持挺直的姿势,双肩应平稳,手臂应自然摆动,手臂距离身体30-40厘米。3、腿部应该是大腿带动小腿,脚跟先落地,保持平稳的步态。
4、节奏均匀、节奏流畅,使人精力充沛。5、步幅大小应根据身高、着装和场合进行调整。
6、妇女穿裙子、旗袍、高跟鞋时,步幅要小一些;穿休闲裤时,步幅要大一些,突出穿着者的美丽和活泼。穿高跟鞋时,女性在穿高跟鞋时尤其要注意膝关节的挺直,否则会给人“登山步”的感觉,有失美观。
扩展资料:“行走时的礼仪”的注意事项:女性在走路时,不宜左顾右盼,不应该停下来在玻璃窗或镜子前梳头或化妆。也应该注意不要成群结队,左右推,一路谈笑。
这不仅会妨碍别人走路的顺畅,而且看起来也很优雅。在旅途中,不要弯腰拾起任何遗留在地上的物品。
正确的姿势是,首先绕到遗落物品的旁边,蹲下身体,然后单手将物品捡起来,这样可以避免正面领 *** 露或裙摆打开等不雅观的情况出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走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仪规范。
4.中国古代坐立行走的礼仪规范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
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
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之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
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 *** 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 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 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更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更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
5.行路的礼仪规范有哪些
如需编辑回答或插入图片,请点击标题到问题详情页首先,要遵守行路规则,步行要走人行道,不走自行车或机动车道。
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如果是路口,一定要等绿灯亮了,再看两边没车时才通过。 行人之间要互相礼让,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比肩接踵,因此要提倡相互礼让。
遇到老、弱、病、残、孕要照顾他们。在人群特别拥挤的地方,要有秩序地通过,万一不小心撞了别人或踩着别人的脚,要主动道歉。
如果是别人踩了自己的脚或碰掉了自己的东西,应表现出良好的修养和自制力,切不可口出恶言,厉声责备,如,口出"干什么!""你没长眼睛啊?"之类的粗言,而应该宽容和气地说:"慢一点,别着急。" 走路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进行问候,不能视而不见,把头扭向一边,擦肩而过。
如果在路上碰到久别重逢的朋友,想多交谈一会儿,应靠边站立,不要站在路当中或拥挤的地方,以免妨碍交通,增加不安全的因素。 走路要目光直视,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男性遇到不相识的女性,不要久久注视,甚至回头追视,显得缺少教养;不要一面走路一面吃东西或抽烟,显得很不雅观。 走路的姿势是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时时留意自己的走路姿势。
正确的走姿是:挺胸抬头,不驼背含胸,乱晃肩膀;目光要自然前视,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走路时不要边走边吃东西。
这既不卫生,又不雅观。如确实是肚子饿或口渴了,也可以停下来,在路边找个适当的地方,吃完后再赶路。
走路时要注意爱护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随手抛弃脏物。 、。
6.关于行走礼仪的资料
遵守行走礼仪方显修养
两人并行的时候,右者为尊;两人前后行的时候,前者为尊;三人并行,中者为尊,右边次之,左边更次之;三人前后行的时候,前者就是最为尊贵的。如果道路狭窄又有他人迎面走来时,则应该退至道边,请对方先走。路过居民住房时,不可东张西望,窥视私宅。
街道行走礼仪
1.行走路线要固定
一个人独步街头,行走的路线应尽量成为直线。如果不是寻找失物,就不要在行进中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2.遵守行走规则
步行要走人行道,行人靠右,并且让出盲道。过马路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走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切忌图快捷翻越绿化带、隔离栏。
3.行走也要有风度
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应该主动走在靠近街心的一边,让女士靠自己的右侧行走。恋人同行,不要勾肩搭背、搂搂抱抱,女士只能轻挽住男士手臂。街上行走时,随带物品更好提在右手上,若有同龄男士在,物品应由男士代劳。
4.约束不良行为
行走时不要吃食物。不要在路上久驻攀谈或是围观看热闹,更不能成群结队在街上喧哗打闹。
上下台阶的礼仪
1.行走讲究次序
上下台阶,应注意一步一阶,不可并排而行挡住后人;上楼梯时,应让尊者或女士走在前面;下楼梯时,尊者或女士应走在一人之后。
2.上下注意安全
雨天地面潮湿,台阶容易湿滑,上下台阶不可推搡前面的行人或硬行抢道。
7.行路礼仪的原则
1、要遵守行路规则,步行要走人行道,不走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如果是路口,一定要等绿灯亮了,再看两边没车时才通过。
2、行人之间要互相礼让,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比肩接踵,因此要提倡相互礼让。遇到老、弱、病、残、孕要照顾。在人群特别拥挤的地方,要有秩序地通过,万一不小心撞了别人或踩着别人的脚,要主动道歉。
3、走路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进行问候,不能视而不见,把头扭向一边,擦肩而过。如果在路上碰到久别重逢的朋友,想多交谈一会儿,应靠边站立,不要站在路当中或拥挤的地方,以免妨碍交通,增加不安全因素。
4、走路要目光直视,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男性遇到不相识的女性,不要久久注视,甚至回头追视,显得缺少教养。
5、走路的姿势是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时时留意自己的走路姿势。正确的走姿是:挺胸抬头,不驼背含胸,乱晃肩膀;目光要自然前视,不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扩展资料:
行路礼仪的注意事项:
1、行走时切忌摇头晃脑,身体不能左右摆动,脚尖不能向内或向外,摆着“鸭子”步;或者弓背弯腰,六神无主。
2、双手乱放,无有规律,双手插在衣服口袋、裤袋之中,双手掐腰或倒背双手;或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指指戈划,对人品头论足。
3、与几个人一路同行,搭背勾肩,或者蹦跳,或者大喊大叫等均为不良表现。
8.道路交通行走文明规范
行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它不仅仅局限于行人的行走,也包括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行驶,同时,还应包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行路的文明与否,影响着自己,也影响着他人。
一、行路礼仪 行路基本礼节 一个人上班工作、上学读书、外出办事、上街购物或漫步散心,都离不开行路,因此行路礼节是一种最常用的礼节。 (1)礼让为先 在比较拥挤的地段,要有秩序地依次通过。
一般的要求是,青少年应主动给老年人让路,健康人应给残疾者让路,男子应给女士让路。 (2)问候熟人 路遇熟人,要主动打招呼,忌假装不识,匆匆闪过。
如果遇到的是久别重逢的朋友,寒喧之后还想交谈几句,应自觉靠边站立,以免妨碍他人行走。如遇到街道另一边行进的朋友,可以同他打招呼,点头致意就行了,切忌高呼狂叫,惊扰他人。
(3)注意卫生 行路时忌随处乱扔废物,忌随地吐痰、擤鼻涕。另外,不宜养成边走路边吃东西的习惯,那样既不雅观,也不卫生。
(4)礼貌问路 问路要用礼貌用语,可以这样说:“同志,对不起,我可以向你问个路吗?”也可用“请问”、“劳驾”等词开头。俗话说:“走路叫声哥,少走十里多”,所以称呼一定要恰当。
对方回答你之后,不论自己感到是否满意,都应诚恳地说声“谢谢”。另外骑车者问路要下车后再问。
(5)不要围观 街头围观是一种极不文明的习惯。有位作家说过:“好教养不是表现在不把佐料碰翻在桌布上,而是表现在别人碰翻的时候自己不去看。”
行路时,遇到交通事故、他人争吵等现象都不要去围观,尤其是不应围观外宾和身着少数民族服装者。 (6)切莫张望 一个人独自在街道上行走,行进的路线要一定。
若非寻觅遗失之物,切莫在行进中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也不要从右边走到左边,再从左边走到右边。不然的话有可能阻挡了后边的行人,也可能会被他人怀疑是神经不太正常。
(7)正确挽手 如街道上行人较多,则行进中的夫妻和情侣更好不要挽手而行。如行人较少,则可挽手。
正确的挽手姿势应是女士挽着男士的手,而不是男士挽着女士的手。若非女士体力不支,男士切莫搀着她在街上行走,否则将会贻笑大方。
(8)留神碰撞 人们在行走中常常提着东西,要留神不要让自己提的东西阻挡或碰撞了他人。提东西一般用右手,更好不要左右开弓。
如一群人并行,则提东西的人应走在外侧。 (9)忌窥私宅 途经临街的私人住宅时,不论其中有人或无人,均不能扒在门口或窗口向内观望,也不要逗弄其中饲养的动物。
男女同行应注意的礼节 (1)外出行路时,男性一般应走在女性的外侧,以防汽车及其溅起的泥浆。两位女子与一位男子行路,更好不要将其夹在中间,否则,男子左右兼顾不及。
女子白天应少挽着男子的胳膊,除非年事已高,或身体虚弱。晚间女子下台价或下坡时,更好挎着男子的胳膊,这不仅是礼节,而且是因天黑看不清路。
带着女伴参加正式宴会或充当婚礼上的领路人,应让女子挎着男子的胳膊,有风度的男子从不抓着女性的胳膊、手肘或用手拥着对方行走,只有在协助女士上车或爬楼梯时,才用手托住对方的肘部。拥挤的场合,男子可以拉着女子的手,走在前面开道。
(2)进门时,如门开着,男子总让女子先走;如门关着,男子应把门推开先进去,然后用手拉住门让女子进来。当旋转门正在转动时,应让女子先进;如门未转动,男子应先进入旋转门内,使门慢慢转动,让女伴步入其后的隔间里。
任何一个懂礼貌的人,无论男女,都会为紧随其后的人拉住门,让其先行,除非后边的人离他较远。 (3)夫妻同行,妻子走在丈夫的前面,但在不平坦的路上,应男子先行;上车时,男子应为女子打开车门,下车时,男子先下,为女子拉开车门,男子随时予女子以必要的帮助。
(4)女子可坐在男子的任何一侧,男子则应让女子坐在他的右边更为礼貌。主客席应安排在男女主人或主持的右边。
(5)汽车上,年龄不大、身体尚好、没有怀孕、不抱孩子或未提重物的女子,男子可不必让座,如果男子愿意也可,但女子可接受他的好意,也可拒绝。青年男女应把座位让给老年人,以示礼貌和尊敬。
(6)坐电梯时,男子站在门口而该出电梯时,不必躲向一旁让女子先走出,如女伴站在里面,男子应先在电梯外等候;在公寓楼房或私人住宅等不拥挤的地方,女子进入电梯,男子应脱帽致意;如在拥挤场合的电梯中,不管有无女子,男子都不应脱,因为帽子拿在手上更占地方。 (7)男女合用一把伞时,一般由男性执伞,如两人身高相差悬殊,女子应另执一把伞。
男女拿伞都要小心,以免伞尖捅伤对方,伞折起后,应挂在胳膊上或提在手上.紧靠其旁,无论如何不要横握手中。 走路保持正确姿势 人的走相千姿百态,没有定式。
但从礼仪的角度讲,行走应步伐稳健,步履自然。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起步时,上身略向前倾,身体重量放在前脚掌上。
(2)行走时,应目视前方,上体正直,不低头,双肩自然下垂,两臂自然前后摆动,重心可稍向前倾,脚抬得不宜过高,但也不宜过低而使鞋底与地面磨擦。 (3)几个人一起行走时,应尽量同步行走,如是一男一女,男士更应注意适当调整。
9.简述站姿坐姿走姿的礼仪规范
一、站姿
站立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基本举止。古人要求“站如松”,就是要求站立时像挺拔的青松一样端庄、伟岸,显示出一种自然美。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是站立的。站立时,应头正颈直,双眼平视前方,嘴唇微闭,下腹微收,挺胸直腰,双肩保持水平,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左右手中指分别压在左右裤缝,腿膝伸直, *** 自然挺拔,脚跟并拢,两脚尖张开夹角45°,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之间。站立后,竖看要有直立感,即以鼻子为中线的人体应大体成直线;横看要有开阔感,即肢体及身段应给人以舒展的感觉;侧看要有垂直感,即从耳与颈相接处至脚的踝骨前侧亦应大体成直线,给人以一种挺、直、高的美感。
男女的立姿略有不同,形成不同侧重的形象。男子站立时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中间,不要偏左或偏右;双脚与肩同宽而立;双手可自然下垂,必要时可单手或双手在体后交叉。男子应站得英俊洒脱,挺拔舒展,精神焕发。女子站立时身体重心在两足中间脚弓前端位置,双脚呈“v”字站立;手自然下垂或向前向后交叉放置。女子应站得秀雅大方,亲切和善,姿态优美,一展贤良淑女的形象。
站立时应克服不雅的立姿,包括站立时弯腰驼背、身体倚门靠墙或靠柱、左右摇晃、歪头斜脖、撅臀曲腿、双 *** 叉、叉腰斜立等。不雅的立姿给人以懒惰、轻薄、乏力,不健康的印象,是有损交际形象的。
二、坐姿
坐要有坐相,如古人说的要“坐如钟”,是说坐姿要端正。落座应该挺胸直腰,落落大方,端庄稳重。人的正常坐姿,在其身后无依靠时,上身应正直而稍向前倾,头平正,两臂贴身自然,两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两腿间距和肩宽大致相等,双脚自然着地。背后有依靠时,背部轻挨靠背,但不要整个背部后仰;在正式社交场合,或有尊长在场时,要“正襟危坐”,臀部只坐椅子的2/3,上身与大腿之间、大腿与小腿之间均成直角,不能随意把头靠在沙发背上,显出懒散的样子。就坐以后,不能两腿摇晃抖动,或者跷二郎腿。座位前面无遮挡时,男子双脚不要超过肩宽;女子双脚应当并拢,特别是穿裙子时更要注意。世人称女人双腿叉开而立、叉开而坐、叉开而蹲为“三大非淑女之举”,均有碍观瞻,有失体面,应当避免。
坐时应克服不雅的坐姿,包括半躺半坐、前仰后倾、歪歪斜斜、两腿伸直跷起或双腿过于分开、跷二郎腿并颤抖摇腿、将两手夹在大腿中间或垫在大腿下、用脚勾着椅子腿、脚放在沙发的扶手上等等。不雅的坐姿给人轻浮且缺乏修养的印象,是失礼和不雅之举动。坐在沙发上,摆出一副懒散的姿态也是不雅观的。最不礼貌的姿态就是弯腿坐下时,把裤脚管提起来,暴露出一截腿肉来。
三、行姿
出门行走是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室外活动。除了站和坐以外,古人还要求“行如风”。这是说走姿要轻松优美。
在各种场合,都要力求做到“行如风”,即走得正确、优雅、轻捷,有节奏感。这是走姿的最基本要求。
人的正常走姿应当是身体直立,昂首挺胸,收腹直腰,两眼平视前方,肩平不摇,双臂自然前后摆动,脚尖微向外或向正前方伸出,两腿有节奏地向前交替迈出,并大致走在一条等宽的直线上。走时步履轻捷,两臂随身体自然摆动。如果走路时身体前俯后仰、左摇右摆,或者两脚同时向里侧呈八字形走步,都显得不雅观。行走时,对男女的要求还有一定区别:要求男子步履雄健有力,不慌不忙,展现雄姿英发英武刚健的阳刚之美。要求女子步履轻捷优雅,步伐适中,不快不慢,展现出温柔、矫健的阴柔之美。行走时应克服不雅的走姿,包括重心不稳、弯腰驼背,左摇右晃、步履拖踏、内八字脚或外八字脚、背手、插兜、抱肘、叉腰、拖拉着鞋走出嚓嚓声响,等等。不雅的走姿破坏了走韵平衡对称及和谐一致的感觉,是有失风度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