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死亡的礼仪有多少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之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详细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2.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
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
1、通知亲友
如果死者家属有人不在时,在场的人之一件要做的事是通知死者家属。并通知一到二位能干的、与死者关系亲密的好朋友。死者家属及亲密朋友应以 *** 通知近亲戚,即使他们住地远,也应以 *** 予以通知,但如果打 *** 花费太贵时,朋友及较远远亲则可以用电报予以通知。
2、死亡证明书
死亡证明书应由负责照料死者的医生填写。如果是猝死或意外事件死亡,或在死时因某种原因没有医生在场时,则应由公医检验,确定死亡原因,填写死亡证明书。这种手续必须立即完成,因为其他一切事项均需等死亡证明书完成签证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3、发布讣告
讣告是死者所属单位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或者家属向亲友或有关单位报丧时使用的通知或文书。讣告通常包括死者生前职衔、死亡时间、直系亲属名字、殡葬时间及地点等。
4、陪葬衣物
负责安排丧葬的人,应在死者家属协助下,将死者陪葬的衣服准备好,供死者穿用,陪葬的服装无严格的规定,可以穿死者生前喜欢的服装,也可以穿死者生前在正式场合穿用的服装。年轻女子死亡时多穿白色服装,小孩子则着学生装。结婚戒指一般都给死者带着下葬,而其他首饰都取下。现在大家都习惯在殡仪馆举行吊唁仪式、开追悼会。死者的家属也常常在这里接见前来吊唁的朋友。
5、收送花圈
参加吊唁和追悼会的人可以送花圈表示哀悼,花圈一般送到殡仪馆。死者家属可请一人专门负责花圈有关事宜,并记录送花圈的人名和单位,以便日后表示谢意。如果讣告已写明有“恳辞花圈”时,就不要送花圈了,另外赠送鲜花给失去亲人的要好朋友,也很有意义。丧事过后若能经常性地赠送一些鲜花,会使失去亲人的人因你持久的同情而感到安慰。
6、吊唁
现代丧事吊唁仪式大多都在殡仪馆举行。死者家属也在殡仪馆接见前往吊唁的亲友,这样的话,主持丧事的人应在发布讣告时把家属到达殡仪馆接受亲友前往吊唁慰问的时间予以公布。其他时间,人们想前往吊唁,但又觉得自己与丧家的关系不够密切而不便打扰时,则到殡仪馆会客间,在预先准备好的签名簿上签名后离开即可。
7、追悼会及其仪式
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单位或民众家庭,人死了,开追悼会来寄托哀思,是现在人们常用的应当提倡的一种新式丧礼。开追悼会既是悼念死者,也体现了社会文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8、遗体告别仪式
近年来,除了那些极有成就的名人学者以开追悼会的形式向死者表示哀悼外,一般人死了都只进行遗体告别仪式。
9、送葬
死者所有的家属得知殡葬时间,应即行参加送葬,如果讣闻写明为“家奠”时,则死者的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属另有通知请求他们参加送葬。若讣告写有殡葬时间,地点时,可认为是正式邀请参加送葬。是否愿意参加,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如果你是死者家中的常客、或与死者家属为密友,不参加送葬,就会被认为是无情无义了。
10、骨灰安放仪式
安放骨灰盒的礼仪,一般在墓地进行。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时间。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死者亲属肃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然后封穴盖顶。封穴毕,在墓碑前的亲属献上花圈、鲜果,并行礼致哀。
11、服孝
我国传统的丧服礼制比较复杂,讲究“穿白带孝”,不同的亲友穿不同的丧服,持服期也不等。现在丧礼、丧服大大简化,大多数人都尽可能地设法节哀,并避免让自己悲愁心情影响别人。而穿孝服则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过去。况且,穿孝服也常常妨碍着穿着者过正常的生活。
3.在中国参加葬礼的礼仪有哪些
白事礼仪的诞生以来是带着美好的祝愿的,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送终介绍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中国民间白事礼仪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介绍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介绍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但在江苏徐州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守铺介绍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介绍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介绍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 *** 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吊唁介绍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接三介绍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 *** 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殡介绍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
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 转棺介绍 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
4.丧事有哪些礼节
一、投诉(报丧):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请事户族长辈协同料理几日发殡。夏秋一至三日,冬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远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过五天。孝子出门报诉,身着孝服,手执丧棒,有一熟悉亡者亲属的人领着前去报诉,孝子每到一家侧跪门边,等被请的人见面,孝子叩头后再离开。绝对不能进家门。
二、超荐。(做道场、行大礼),道场分僧人道场、阴阳道场两种。僧、阴阳道场可在同一灵场堂念诵,但须僧念道停,轮换开进行,僧人超荐不破土、不上坟,送葬素斋素食不收报酬,但不是佛门子弟不去念经。阴阳道场有随堂食、三报食、铁罐食三种形式。凡家族少、儿孙少、家庭贫寒者多举行随堂食吊丧形式;家庭经济较富裕,亡人生前积恩布德、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好,众人尊敬的人家多举行三报食(报大地、报祖先、报父母养育恩)的吊丧道场;极少数家庭经济殷富。房舍数院、田地数顷,亡人生前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过“寿喜”(七十岁)众人尊敬,后辈儿孙又在官场为官的,老人殁后儿孙为亡者“铁罐食”场面雄伟热闹,(有三个高贡,五个道士组成的念经道场)吹、念、纸活、挽联、出丧都十分讲究。
三、香蜡。灵堂要点香,日夜不停,绝对不能断了香火,蜡烛也一个道理。每天吃饭时间要先敬逝者,把饭盛好放于灵前桌上,筷子要竖插,不能横放。
四、卧草(跪草)。老人去世后,亡灵停放灵堂内,吊丧期间家庭妇女(妻、儿媳、出嫁女儿)跪于灵前门外两侧麦草上致哀,有吊丧者一来即大哭不止,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客走为止。夜间有儿子守灵。
五、移灵。移灵过程中,亲属哭泣切忌泪水掉在逝者脸上,移灵过程中打伞挡住头部。
六、烧轿。出门的头天夜里23点至1点(子时),将逝者衣物、纸糊的童男童女、聚宝盆、摇钱树、现代人还加了电器等,在外边烧掉,意思是送行、探路。
七、出殡不能走回头路,去和回要选不同的路线。
八、出殡时孝子执白幡,隔一段时间面向帮忙者跪下谢恩。
九、入土后,不能哭(入土为安),要围绕墓地转三圈。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况看, 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
5.丧礼的礼仪有谁知道
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 *** 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
中国的葬礼一般是召开规模大小不等的追悼会。追悼会的主要程序有向遗体或遗像致哀、有关人员致悼词、奏哀乐、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等。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存在差异,治丧活动的内容也有许多不同,此外民间流行与 *** 提倡的治丧活动也有许多区别。元首逝世举行的治丧活动较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发布讣告、宣布致哀期、全国停止各种娱乐活动、下半旗致哀、向遗体告别或瞻仰遗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举行追悼大会(葬礼)。追悼仪式后,由党政军领导人或治丧委员会负责人及死者家属护送遗体前往火葬场火葬(或将骨灰送至安放处)。重要的党政军负责人或开国元勋逝世后,治丧程序与元首大致相同,但规模略小、规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仪式较为简单,只有向遗体告别和追悼会两项。中国 *** 提倡简葬,许多生前担任党政军要职的,死后也只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仪式过后即行火葬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葬礼都是一个庄严肃穆的社交场合,所以礼仪要求更细致和严格。 一、参加葬礼的服装要求 各个国家在丧礼的具体形式上,根据死者生前的宗教信仰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但是无论怎样,如果应邀参加丧礼,女性应穿深色正式服装,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不可穿红戴绿,不用花手帕,切忌浓妆艳抹,戴装饰品。 二、葬礼致意的礼数 接到“讣告”的亲友熟人,可以写唁函、发唁电给死者的家属,以示哀悼。 给葬礼送花,可在葬礼举行前,通过葬礼承办人或花店办理。如“讣告”上写明“敬辞鲜花”(noflower),则应当遵从,不必送花。送花时,应附上写有悼唁字句或“献给xxx”字样的飘带,并附有赠花者的姓名,要注意外国习惯不用纸花。也有的人写挽联、诗或文章以纪念死者。很亲近的亲友可以登门吊唁,并帮助家属治丧。但如死者的亲人不愿接见亲友,则应当不登门致哀。 非宗教性的葬礼,常常就在公墓的礼堂或墓地举行。葬礼应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深思默祷,向死者沉痛致哀。在西方参加葬礼一般不嚎啕大哭,不要过分流露悲伤,因为那会增加死者亲属的悲痛。当然也不应强作笑容或谈笑。同死者家属握手时,可以不说话,也可以低声说几句表示悼唁和慰问的话,如“接受我深切的哀悼”、“请节哀”、“多保重”等。在葬礼进行时,不要目 *** 睛地注视着哀伤的死者亲属。吊唁者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6.人去世了有哪些风俗
在我老家这边,人去世了的风俗比较繁杂,我就挑一些说说吧。
一、倒头鸡 。当老人断气离开人世之后,不准孝子大声啼哭,更不能将眼泪掉在死人身上(据说一滴眼泪等于给死者钉一苗钉子)。
等老人亡去之后,就要抓一只枣红鸡公在大炕头跟前剁掉头,谓之倒头鸡。据说是给亡人引路用的,再就是在炕跟前的背后烧许多纸钱,一来是亡人路上的费用,二来是给叫差小费,叫不要在路上折磨老人。
二、出殃 。据说人死以后是有殃煞的,必须备三色布,清、红、白布和十根红线绑在一起,挂在竹棍上,由族长或者庄老拿上在亡人身上呼叫其名讳,再叫某某人的头殃在窗子里出去,孝子要背靠门柱上,不许回头看,手拿出殃布应身喊“大大或者娘娘在窗子里出来门里进去”,依次二殃、三殃、都是如此,然后将出殃布插在屋檐底下,以表达殃煞化散,人正式离开人世,据说人活在世上生有送生娘,死有叫差。
三、落草。落草前首先要点一盏长明不灭的灯放在亡人的头前随时添油,不能熄灭谓之长明灯。
落草,在老百姓眼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生命就像花木凋零一样,落地即为死,当人亡去以后,从炕上将亡人移至上房堂桌上(死者为大)热天则移至上房掉桌底下地上,提前用热开水将地烫湿,挖一尺多深将尸体遮掩,以防尸腐,再用铁铧和麻片缠裹双脚,定型固定整理遗容之后,子女亲人焚香化纸鸣炮嚎哭诉说永别之痛,祈求亡人再不要有什么牵挂,一路走好。亲房邻居闻声赶来,劝说孝子节哀不要太过悲伤,还得料理后事,再派人背一背麦草垫草铺,以便孝子坐草铺用。
四、黄葬。如果亡人在夏天去世,一般情况下是三天早上承孝,下午就送葬,阴阳看下葬的时间不看送葬的日子,谓之黄(慌张)葬。
五、参灶据说人亡去后三天晚上要参灶,一切执事的人、孝子等都早早吃完晚饭,孝子化纸以后将厨房要打扫干净, *** 前要点好香蜡,还有需要烧的纸糊,比如马、拉马娃,现在的小车、司机等一类用品,事先要董事的人或者阴阳念咒语开七窍,给拉马娃或司机起按名字,一般叫顺手快来等,其它纸糊和其他亡人用品将一同在坟上火化。六、七天卸床 从亡人去后孝子每天早晚饭后,都必须化纸祭奠,晚上必须睡草铺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母亲临产峦草之恩。
等到第七天的晚上孝子要将亡人睡过的地方打扫整齐铺好被褥空下,等待亡人前来卸床,据说亡人去后一直押在山神庙里,在七天卸床以后才能押回十殿受审,如果亡人是女性,三天参灶、七天卸床都要还要回娘家一次,也就有俗语“活着是娘家的人,死后是娘家的鬼”的说法。七、待客。
安排阴阳、护灵、打坟、木匠、吹响及庄老首席上座,其它人不分席位就坐,孝子诸席看酒,说答谢并叫大家吃好喝好。款待请客时由掌盘端四盘凉菜,出一壶酒,给阴阳、木匠、吹响、分别端钱答谢。
八、覆土。招待完众人之后,一切用具暂时不能归还,孝子在三天以内不能走门串户,据说有服孝之冲。
在第三天早上,还未见人时孝子要拿上香、蜡、纸、酒、菜和一把铁锨在坟上去烧纸、上香,再在坟墓上压三锨土,谓之覆土,回家后方可将一切用具归还别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