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仪的理解
,从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礼貌称呼等方面对社交礼仪中寓意的习惯与教养、人文素养、入乡随俗的内容进行了讲解与示范,听后使我对礼仪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加深。
礼仪,我认为就是在社交的过程中,言谈举止文明得体,能够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达到双方沟通交流的目的,让整个社交过程和谐而美好的顺利进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
我们在日常的公务社交场合中,要想创造更佳的人际关系状态,就要遵守礼仪原则,正确运用社交礼仪。比如:言谈礼仪:要求掌握语言表达的艺术,谈吐要风趣、高雅、富有感染力;举止礼仪:要求有优雅的举止,洒脱的风度,有用无声的语言,体现个人的性格、品质、情趣、素养、习惯;着装礼仪:要求着装正确得体,着装的时间、地点、场合、身份和色彩的搭配要适当,能体现个人较高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我国是文明古国,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就是衡量人的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
一个人要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美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敬,赢得尊重,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纽带。
讲礼仪可以使人变得有道德,讲礼仪可以塑造理想的个人形象,讲礼仪可以使人的事业成功,讲礼仪可以使社会与家庭更加安定和温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都需要礼仪的存在。
一句简单的话语,可以引出不同的礼仪反映;一个微小的举止,可以引发许多的礼仪感慨。学习掌握礼仪,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人与人的感情,有助于帮助人们解脱烦闷,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学习掌握礼仪,按照礼仪程序行事,就可以使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和改善人际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生活工作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中。
2.礼仪礼貌礼节仪式仪表的含义,区别和联系
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
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说,三者是一致的,但又
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礼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质和行
为。礼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
文明修养。礼貌总是在一个人接人待物的过程中,通过仪表、仪容、
仪态及言谈举止来体现的。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
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观条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难免发
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能够讲究礼貌,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矛盾
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会充满友好和温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民族,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表达礼貌的形式会有所
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在诚恳、谦恭、
和善、适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逊、
冷漠自负、动作粗俗,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他肯定是没有礼貌
的。礼貌应当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对人的尊重友好
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表面虚伪的客套不是礼貌。讲礼貌应当做到彬
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过度、过分殷勤、低声下气,并不是礼貌。
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
则和形式。礼节是表示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礼貌
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礼貌相比,礼节处在表层,
礼节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动作、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礼节仅仅是一种
表面形式,而是说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
现出来。比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
来体现;欢迎他人的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时起立、握手等礼节来
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
节,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懂得礼节,在与
别人交往时,心中虽有对别人尊重的愿望却无法表达。因此,礼节不
单纯是表面上的动作,而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
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礼貌侧
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
现形式。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
意,却不知怎样去表达,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尴尬、紧张、手
足无措等。不懂礼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模仿、故作
姿态,让人感到虚情假意。因此,讲礼貌,懂礼节应当是内在品质与
外在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深些,它侧重于社会交
往中,人们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多用于
较大规模或较为隆重的场合。礼貌礼节多指交往过程中个别的行
为,而礼仪则是指社交活动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
的完整行为。一般说来,礼节产生于礼仪之前。最初的社交活动规
模较小,礼节也较为简单,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现代化,交往活
动越来越频繁深入,礼节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
成的礼节程序,礼仪就从礼节中自然而然地游离出来
3.礼仪给人的理解
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1.祭祀之事为吉礼;2.冠婚之事为嘉礼;3.宾客之事为宾礼;4.军旅之事为军礼;5.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