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民族的礼仪有什么特点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与习俗存在差异,各地区、各民族的礼仪因而也就存在各自的特色,具有民族地域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我国疆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不同的民族,其风俗习惯、礼仪文化各有千秋。
比如见面问候致意的形式就大不一样,有脱帽点头致意的,有拥抱的,有双手合十的,有手抚胸口的,有口碰脸颊的,更多的还是握手致意,这些礼仪形式的差异均是由不同地方风俗文化决定的,具有约定俗成的影响力。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以讲文明、懂礼貌为荣。
但是,由于东西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所不同,因此,中西方礼仪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们中国人早晨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去哪里?”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清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
但西方人清晨碰见却很少这样寒暄,而习惯互道“早安”,倘若你用习惯用语“吃了吗”或简单地招呼一声“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老外说不定会把你的好心善意视为干涉其私事的不礼貌行为。 在我国,虽然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但是人们依然尊敬地称呼上了岁数的工人为“老师傅”,称德高望重的老师为“吴老”“钱老”,称年事已高的先生为“老伯”或“老大爷”等。
“老”象征着经验丰富,“姜还是老的辣”。而老当益壮者更是令人钦佩。
不过,假如我们满怀敬意地用“老”字称呼一些西方人,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美国,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美国一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欢迎校长的母亲光临时,尊称她为“老夫人”,结果“老夫人”竟拂袖而去。对她来说,“老”意味着“魅力丧失”,“风韵不存”。
无独有偶,一群欧洲游客在北京附近登长城时,热情的导游想搀扶一位外国老人,却遭到老人的“白眼”。在西方,“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老”有时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谁愿意被人瞧不起呢?独立意识强、不愿麻烦别人、不想拖累子女的西方老人,更是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故此,当我们与西方老人打交道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意愿。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同样是请客,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致辞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中国人请客人动筷子时,往往客气地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一些西方客人听了此话好生奇怪,明明是满满一桌子菜,主人怎么说没什么菜呢?西方客人之所以疑惑不解,皆因不熟悉中国人的生活习性。
中国人一向认为,“满招损,谦受益”,因此,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说话时十分谨慎,甚至过分谦虚。相比之下,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振振有词:“这是我的拿手好菜。”
或者热情洋溢地说:“这道菜,是我夫人特地精心为你做的。”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西方人似乎有点狂妄,真不知天高地厚。
但这则恰恰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这里顺便指出,中国人请客时,桌子上的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的面子会很不好过。
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她若瞧见盘子里还剩下不少菜。
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出国访问,外国友人喜欢送小礼物。
如果带有包装的话,一定要当面打开来看,这是规范的做法,是表示重视、表示喜欢;要是不当面打开看的话,会被视为对对方的侮辱。然而,在我们中国,通常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拆看礼物,以示“重情不重物”,要在客人走后才能打开。
如果当客人面打开,便是不懂礼貌的。这便是礼仪的民族地域性。
在美国,儿子对父亲直呼其名是父子之间十分正常的现象,但在中国若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就会被视作大逆不道。 拥抱亲吻在西方是一种普遍的友好礼节,然而在中国,如有男女当街亲吻,人们便为之侧目,认为有伤风化。
我们喜欢象征大吉大利、兴旺发达的红花,在新人成婚时,也以红色鲜花相赠,但在西方人眼中,白色鲜花象征纯洁无瑕,将它送给新人才是合适。如果要给中国新人送白色鲜花,就会被认为不吉利。
由于礼仪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所以“人乡问俗”、“人乡随俗”和“人境问禁”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涉外工作中,要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礼仪规范和禁忌,这对国际交往、商品流通和取得外交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2.你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时,平辈以握手礼为常。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节,也要到地界那里送行、兄妹,要说声。妇女们见面时,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之意),对每个人都要这样。
现在满族人的见面礼随着时代的进步。亲友相见,然后说,表示尊重和热情,若交情较深,然后还要问一下健康。
妇女们见面时、工作和家里人的情况,以示尊敬和热情、父母,就不施这种礼,并点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双腿下曲:“赛伴塔”(您好),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长辈对晚辈说,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长者见到小孩时,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向老人点头。
哈萨克族人对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并说,并把双手拇指并在一起,女的要吻男的手心,而是、抱见礼。晚辈见到要先请安, *** 尔族见面时,当别人问完之后。
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不过在亲友之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半蹲礼。
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礼节十分隆重、打千儿,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许多礼节已从简,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不然,其内容要问到老人,一般可行握手礼,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聚多,一般要拥抱、抚鬓礼,手心朝上、妻子。每逢过年,表示礼貌,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赛尤”(你好),并说。
妇女见面时,一般要拥抱:“霍卓纳”(您好),却不施握手礼。男女互相见面时,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除问安之外,晚辈吻长蜚的手。 蒙古族一般施握手礼,表示敬意。
晚辈见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分贵贱要说,一般有两个动作,还有请安,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问侯。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牲畜等,并说:“萨拉木来坤”。
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鞠躬:“孜德拉斯维基”(您好),不施握手礼,也要热情问候,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井亲吻面额,右脸面要挨一下,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
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 满族是个有崇高礼节的民族,热情他说。
俄罗斯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鞠躬,男长者伸出左手、儿女,并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饶有风趣、顶头礼等,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对老人非常尊敬,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萨拉木”。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以示敬意,则要互相吻对方的手背,晚辈对长辈则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
在离别时。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斯巴西巴”(谢谢),男的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的头部,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
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一般是点头,并要敬酒献歌,亲朋好友见面时,表示亲昵和思念,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而是要互相拥抱,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则被认为不礼貌,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一是握手:“更艾力卖右卓”(“相互支持”的意思),见面时。小伙子们见面时。
塔吉克族见面礼别具一格,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礼节很多按传统习惯。
3.各个民族的礼仪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 *** *** 是 *** 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 *** 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 *** 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 *** 。 *** 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 *** 历9月为斋月。凡 *** 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 *** 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 *** 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 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 *** ,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更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更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
4.不同民族的礼仪有什么特点
1、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火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 ***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 *** 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
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3、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
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
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 *** 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5、苗族:客人来访,必 *** 鸡宰鹅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候。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级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更大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更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6、彝族: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热情劝酒,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则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
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把“杆杆酒”(在酒坛里插入用细竹子做成的吸杆,通过吸杆饮用)放在家门口,热情劝过往行人吸饮,因而人们常说:“甜不过彝家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7、壮族: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更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需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8、布依族:对待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要递烟端茶, *** 鸡 *** 鸭盛情款待。用餐时,长辈、客人坐上方,晚辈坐下方;给长辈、客人端茶、盛饭都是双手捧给,客人也要双手接过,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若迎面碰上长者或客人,要主动招呼并让其先过。9、朝鲜族:晚辈队长被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辈同路时,年轻人需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辈说明原委。
10、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后再行,亲友相见,除握手互致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摆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11、侗族:客人来访,全家老少都要起来让座,并用家里更好的酒饭款待客人;路上相遇,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互相打招呼问候,谦让对方先走;出嫁的新娘若在路上相遇,要解下身上的花带或头帕互赠对方,以示相互尊重和祝福;赶路人若遇上天黑,可随意进入村寨讨火把照明,若借宿,主人会热情接待,不取分文。
5.还有哪些不同的名族的礼节
*** 尔族见面时,从来不相互握手,他们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把身体向前倾说:“撒拉木列昆”(应该是“祝福”之意)若一个人一次遇到很多人,他要依次对每个人都行这样的礼;如果遇到客人或长辈,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
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 呀可西木涩字”(您好)。
蒙古族一般施握手礼,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则说:“赛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却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
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时,礼节十分隆重。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
在离别时,也要到地界那里送行,并要敬酒献歌。 满族是个有崇高礼节的民族,对老人非常尊敬。
礼节很多。晚辈见长辈,不分贵贱要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
除问安之外,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顶头礼等。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
现在满族人的见面礼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礼节已从简,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聚多,平辈以握手礼为常。不过在亲友之间,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据我现在的同学讲,他们的风俗渐渐被汉化了,他们的普通话比汉族人讲的都好。他们很少施行这样的大礼。
除非是在很隆重的场合。
6.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 进藏旅游时,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
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
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
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之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 *** 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
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 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
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 尔族的饮食禁忌与 *** 教相同。
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
7.写出5个民族的礼仪和习俗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庙会,舞龙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
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8.中国民族有哪些礼仪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更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 *** 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 *** 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9.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哪些礼仪
蒙古族:客人到时,主人全家出门躬身相迎,让出更好的铺位,献上最美的奶品肉食。
景颇族:过往客人不管相识与否,都邀回“帮吃”。主人自己的酒筒、烟盒都递给客人享用,客人一一品尝,主人高兴。
阿昌族:招待陌生远客很隆重。客人饭后若要付钱粮主人会不满意。
布朗族:常以享有盛名的清菜,花生、烤红薯等待客。 达斡尔族:宾主见面时互相行礼。
男人打千请安。妇女请安,即两腿并拢屈膝,手放膝上,稍低头。
晚辈见长辈要施“装烟礼”,即将自己的烟装入长辈烟斗,点燃后给对方。 鄂温克族:按传统礼节向客敬奶茶,品尝鹿的胸口肉、脊肉、肥肠和驯鹿奶。
东乡族:主客上炕首坐,献上盖碗茶、面饼和辣子炒洋芋。吃饭时请客品尝油香,抓羊肉等。
用鸡肉待客时,先请客吃鸡尾,表示尊敬。 哈萨克族:来客时,主人远迎。
放毡房时,主人揭帘让客。进毡房后,由左方按客人、主人次序入座。
佤族:主人和客人席地促膝而坐。主人敬酒时,先以中指沾酒一滴弹在地上,以敬祖先。
接着先自己饮一口,然后再敬祖先。客人要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去接酒筒。
主人 *** 鸡相待,客人要把鸡头敬给主人,以表答谢。 *** 尔族:与客人见面时必须握手问候,互道:“撒拉木”或“亚克西姆塞 斯”(意为你好)。
送礼时都双手捧上,以示盛情。 珞巴族:通常用干肉、奶渣和玉米酒待客。
进餐前,主人照例先饮一口酒、先吃一口饭、先吃一口菜,以示食物无毒,让陌生客人放心用餐。 白族:送礼必须带“6”字。
男家送订婚礼,钱不管多少,一定是16、26、60、160等;生日礼送酒6瓶、16瓶均可。 独龙族:路上遇见客人,总是双手搁在胸前,脸向右发出笑声,以示问好;客到,一家老少躬身以笑相迎;客去含笑目送出村外。
10.少数民族的礼仪是什么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
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
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
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 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 *** 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 *** 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更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不然会使家境贫困;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
忌讳女客上楼。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否则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苗族 节日是苗族风情展现得最精彩淋漓的时刻。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有一百多种,春节、过苗年、吃姊妹饭节、吃牯藏、爬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节中有节",或者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比伏彼起,因此流传"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
就拿春节来说吧,一般过了正月初三,各村寨就陆续掀起芦笙会的热潮,今天这个寨子结束,明天另一个寨子又开始了,一个接一个像走马灯似的,仿佛没完没了。 有些节日并非年年进行,例如"吃牯藏节"十三年才过一次,使得连苗家未经历过的新一代人觉得分外神秘。
热衷于追寻这些节日的人,如果想每一个节庆都去陶醉一番,那可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圆满轮一遍呢。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时候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忌 *** 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4、初二3班 6号 郭*轩同学提供(老师按:去新疆旅游必读,呵呵) 一、 *** 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着12个少数民族,他们是 *** 尔族、哈萨克族、 *** 、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
其中 *** 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 *** 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 *** 教餐厅-- *** 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 *** 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 *** 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 *** ,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
*** 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 *** 民族更大的特点之一是禁猪,他们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