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交礼仪中的称呼
社交礼仪是我们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不论是在平时的谈吐还是在酒桌上,社交礼仪都很重要。下面大印文化教你社交礼仪中的称呼。
一、尊重个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让他人叫自己英文名,也有些人更愿意让大家叫自己中文名。有的人不喜欢比自己小的人叫“哥”,如果你叫错了,别人会认为你挑衅他,也不利于接下来的沟通。那我们该如何避免误会呢?那就要做到这几点:当在称呼某人之前,要听听别人是怎么称呼的,同时听听关系不同的人称呼有什么不一样;当别人明确告诉你叫他什么,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弄错;当你不知道别人喜欢怎样的称呼,你可以主动询问。
二、如何称呼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您好!我是李先生”或“我是王姐”这样的自称听起来很自然,却是错误的。中国人向来奉行谦恭的态度,称呼自己为“先生”或“姐”,是有违传统礼仪规矩的。在向不熟悉的人或通过 *** 沟通的陌生人自我介绍时,应以全名自称,或者以自己的姓自称,如“我姓王”;在长辈面、亲朋面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或小名自称;在上司或上级领导时,应以全名加职务说明自称,如“我叫某某,是某某科室的负责人”。
三、和别人说话时的称呼
李万博老师认为,和别人说话不用任何称呼,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都是不礼貌的。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要和对方说话之前,一定要根据身份礼貌的称呼对方。千万不要用“哎“或“喂”来称呼对方,更不能用“胖子”“矮子”等对方的缺陷来称呼。
四、称呼别人时要注意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别人时,自己的声音很重要,随随便便的话,即使好心也无法体现。在同一个场合分别称呼在场的几个人时,声调、语气及音量不要有明显的变化,以免引起误会;称呼别人时,音量适中,声调和缓、热情洋溢,表情也要大方、从容。
2.称呼礼仪有哪些要求
称呼是人们交往中之一个说出的词语,是开始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一张通行证。
称呼的不同种类
称呼在商务交往和社交中使用非常频繁,而且称呼的种类也有很多,但也会常常因为称呼不当遭遇尴尬,而称呼准确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首先要清楚称呼有哪些分类:按姓名称、按职务称、按职业称、按代词称、按传统称等等。
称呼的先后顺序
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而合乎礼节的称呼也是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我们不仅要抱着正确的态度和尊敬的心情来称呼别人,而且还应了解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尊称,如:您、贵、贤、尊等。
称呼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称呼别人时要注意自己的声音。音量适中,声调缓和、热情洋溢,同时表情和姿态更要大方从容,如果我们在同一场合称呼不同人时声调、语气有明显的变化,这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
3.[礼节礼仪]称呼的种类有几种
称呼的种类
(一)泛称呼
在社交场合,由于不熟悉交往对象的详细情况,或因其他原因,仅以性别区分,对男性一律称之为“先生” ,对女性一律称之为“姐”或“女士” ,一般而言,对未婚女性称“姐” ,对已婚女性称“女士” ,对年长但不明婚姻状况的女子或职业女性称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布莱尔先生” 、“汉斯姐” 、“怀特夫人”等。
(二)职务性称呼
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通常有三种情况:称职务,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 。如“李局长” 、“王科长” 、“徐主任” 、“江华处长”等。
(三)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如“张教授” 、“刘工程师”等。
(四)行业(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五)姓名性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姓名称呼一般适用于年龄、职务相仿,或是同学、好友之间。有三种情况:可以直呼其名;只呼其姓,要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六)拟亲性称呼
如“汪爷爷” 、“余叔叔” 、“范阿姨”等。需要注意的是,对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家的男士可以“先生”相称。对日本妇女一般不称“姐” 、“女士”而称“先生”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 ,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 ,对其他有爵位的人,可以其爵位相称,也可称“阁下”或“先生” 。对有学位、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他们的头衔,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某某将军、某某工程师等。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人,不称“某某局长” 、“某某校长” 、“某某经理”等。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其名视为亲切的表示,只是对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例外。
4.外国的礼仪称呼,礼仪用语,用语禁忌
法国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
主要有以下特点: 之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
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
“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
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
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此外,法国人见面女士根女士,女士跟男士行贴面礼。
男士跟男士握手。法国南部贴面礼要贴三下,即左-右-左。
北部人贴两下。 法国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不喜欢说英语。
喜欢下午坐在路边的咖啡馆里晒着太阳,聊天,喝啤酒,咖啡。法国人还很喜欢度假。
德国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之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
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
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
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波兰 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
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
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女,他们则非要称之为“帕那”或“帕妮”不可。
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对对方以 “您”相称。他们假如与对方以“你”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
按照波兰人的习惯,自己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必须要主动同对方握手为礼,同时还要报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为失礼。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
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则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更佳地点应为室内。
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 俄罗斯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
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
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
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姐”、“夫人”之类的称呼。在俄罗斯,人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
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更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 *** 。
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
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姐或太太之类。
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见面时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是拥抱礼与亲吻礼。
在上流社会中,男士们往往还会温文而雅地向女士们行吻手礼。通常,他们最惯于使用的称呼是在交往对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姐”或“夫人”之类的尊称。
前去赴约时,墨西哥人一般都不习惯于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露面总要比双方事先约定的时间晚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左右。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待人的礼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礼仪与欧美其他国家大体上是一致的,并以受西班牙影响为最。
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礼仪也经常见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际中,普遍采取握手礼。
在与交往对象相见时,阿根廷人。
5.现代言语礼仪中有哪些常用的称呼
在社会交往中,如何称呼对方,这直接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亲疏、了解程度、尊重与否及个人修养等。一个得体的称呼,会令彼此如沐春风,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到彼此的关系。
一、常用的称呼
1、社交、工作场合中常用的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其特殊性的。它的总的要求,是要转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 就高不就低。
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 *** 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性活动中使用。以示省份有批、别,敬意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这种称呼,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况:
a) 、只称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等。
b)、职务前加姓氏。如:王总经理、张主任、刘校长等。
c)、职务前加上姓名。适合于极为正式的场合。如:XXX市长等。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用职称相称。
a) 、仅称职称。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
b) 、在职称前加姓氏。如:龙主编、常律师、叶工程师。
c) 、在职称前加姓名。适合于正式的场合。如:杨振宁教授、谢玉清研究员等。
3)、学衔性称呼
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有四种情况:
a) 、仅称学衔。“博士”
b) 、加姓氏。刘博士
c) 、加姓名。刘选博士
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刘选。这种称呼最正式。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5)、泛尊称
就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较为广泛的社交中,都可以使用的。如:姐、女士、夫人、太太。未婚者称“姐”,已婚者或不明其婚否称“女士”。男的叫“先生”。不分男女叫同志。
2、生活中的称呼
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对亲属的称呼:
①对自己亲属的称呼。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亲属,应采用谦称。
②对他人的亲属的称呼,要采用敬称。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①敬称。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可称为“你”.对有身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应称“先生”.对文艺界、教育界以及有成就、有省份的人,称“老师”.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公”或“老”.如“秦公”“谢老”.被尊称的人名字是双音,将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称周培公先生为“培老”.
② 姓名的称呼.
平辈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间可以可以直呼其姓名,如“王迎”,“李香”;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样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能这样.为表示亲切,可免呼其名,在被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如“老马”,“大李”,“小杜”.对关系极为亲密的同性的朋友、熟人,可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如“晓龙”等;但不可对异性这样称呼只有其家人或恋人才允许这样称呼.
③亲近的称呼
对于邻居、至交,可用令人感到信任、亲切的称呼,如“爷爷”“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氏,如“毛爷爷”等.
对一般(普通)人的称呼:
对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人,可视情况采取下列称呼.同志;先生;女士;姐;夫人;太太等;
3、外交中的称呼
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就是显得千差万别。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
意国别差异。
6.外交部长在古代怎么称呼
外交部长在古代一般称呼为大鸿胪。
秦汉时凡诸侯王﹑列侯和各属国的君长﹐以及外国君主或使臣﹐都被视为皇帝的宾客﹐所以与此有关的事务多由大鸿胪掌管。如诸侯王﹑列侯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他们因有罪而夺爵﹑削地都由大鸿胪经手处置。
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大鸿胪典掌礼仪﹔诸侯王死亡﹐大鸿胪遣使吊唁﹐并草制诔策和谥号。臣属于汉的藩属国君长﹐在接受汉的封号或朝见皇帝时﹐以及外国使臣来贡献等﹐属于礼仪方面的事务﹐都由大鸿胪承办。
郡国派属吏到京师上计﹐大鸿胪要为他们安排馆舍。大鸿胪秩为中二千石﹐有丞。
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武帝时改行人为大行。又设郡邸长﹑丞﹐主管各郡在京的邸舍。
东汉时只留一大行﹐余皆省去。大行之下有治礼郎四十七人﹐专门管理各项具体的礼仪事务。
魏晋至明﹑清﹐大鸿胪职掌屡有变化。魏晋及北魏﹐大鸿胪在掌一般殿廷礼仪的同时﹐仅负责夺爵削地事务﹐其余权力分归尚书省吏部﹑礼部﹑刑部。
梁﹑陈称鸿胪卿﹐改掌赞导一般殿廷礼仪而不负责封爵事务。 唐﹑宋鸿胪卿恢复礼宾事务﹐兼主皇室﹑大臣之凶仪。
金﹑元不设此官。明代基本恢复梁﹑陈之制﹐鸿胪卿专掌一般殿廷礼仪。
清代沿用不改﹐宾客事务则转归理藩院管理。 扩展资料:古代外交礼节: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强大的统一帝国,和当时的一些周边小国相比,夏、商、周等朝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中国在与异民族的交往中长时期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对方往往被称为藩属或附庸。 《周礼》中记载古代设有怀方氏一职,专门负责接待各邦国的诸侯、使臣和边远 *** 小国的首领、使者,帮助他们办理向中央王朝的纳贡事务,并负责迎送来宾、发放各种通行证件、供给来宾日用物品、安排住宿、饮食等。
怀方氏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外交礼仪包括一些固定的程序。
首先是郊劳,邦国诸侯、藩国首领及其使者到达京城边境的时候,中央 *** 要派官员去迎接,并且互赠礼品以示尊重。郊劳后由专人将来访者迎到城中的宾馆下榻,并设宴款待。
接下来就是隆重的朝觐仪式,按照中央 *** 确定的接见日期,来宾先乘车在王室祖庙门外等待,然后由专人引入,恭敬地面见天子,向天子进献珪玉等贵重礼品,同时要行跪拜拱手低头礼。诸侯和藩属在朝觐时还要露出自己的右臂,表示有罪,请求天子的原谅和安抚,这个程序称为请罪。
朝觐之后,中央 *** 向来宾赠送车马、服饰和食品,由专人负责宴请和护送出国境。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朝见清帝时拒绝下跪,而代之以屈膝之礼,中央 *** 接待外国使臣的礼仪被打破。
7.在国际礼仪上,应该怎么称呼一个人
按照国际惯例,在交际场所,一般称男子为“先生”,称已婚女子为“夫人”,称未婚女子为“姐”,如果无法判断一个女性是否结婚,那么用“姐”比贸然称之为“太太”更安全。
在外交场合,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可以将女性称为“女士”。当然,上面列举的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市长先生、刘夫人等。
对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对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但称呼其学位时,除博士外,其他学位(如学士、硕士)不能作为称谓来用。
8.现代言语礼仪中有哪些常用的称呼
在社会交往中,如何称呼对方,这直接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亲疏、了解程度、尊重与否及个人修养等。
一个得体的称呼,会令彼此如沐春风,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到彼此的关系。一、常用的称呼1、社交、工作场合中常用的称呼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其特殊性的。
它的总的要求,是要转重、正式、规范。1)、职务性称呼 就高不就低。
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 *** 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性活动中使用。以示省份有批、别,敬意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
这种称呼,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况:a) 、只称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等。
b)、职务前加姓氏。如:王总经理、张主任、刘校长等。
c)、职务前加上姓名。适合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如:XXX市长等。2)、职称性称呼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用职称相称。
a) 、仅称职称。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b) 、在职称前加姓氏。
如:龙主编、常律师、叶工程师。c) 、在职称前加姓名。
适合于正式的场合。如:杨振宁教授、谢玉清研究员等。
3)、学衔性称呼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有四种情况:a) 、仅称学衔。
“博士”b) 、加姓氏。刘博士c) 、加姓名。
刘选博士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刘选。
这种称呼最正式。4)、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
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
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5)、泛尊称就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较为广泛的社交中,都可以使用的。
如:姐、女士、夫人、太太。未婚者称“姐”,已婚者或不明其婚否称“女士”。
男的叫“先生”。不分男女叫同志。
2、生活中的称呼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对亲属的称呼:①对自己亲属的称呼。
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亲属,应采用谦称。②对他人的亲属的称呼,要采用敬称。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①敬称。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可称为“你”.对有身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应称“先生”.对文艺界、教育界以及有成就、有省份的人,称“老师”.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公”或“老”.如“秦公”“谢老”.被尊称的人名字是双音,将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称周培公先生为“培老”.② 姓名的称呼. 平辈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间可以可以直呼其姓名,如“王迎”,“李香”;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样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能这样.为表示亲切,可免呼其名,在被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如“老马”,“大李”,“小杜”.对关系极为亲密的同性的朋友、熟人,可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如“晓龙”等;但不可对异性这样称呼只有其家人或恋人才允许这样称呼. ③亲近的称呼对于邻居、至交,可用令人感到信任、亲切的称呼,如“爷爷”“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氏,如“毛爷爷”等.对一般(普通)人的称呼:对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人,可视情况采取下列称呼.同志;先生;女士;姐;夫人;太太等;3、外交中的称呼国际交往中,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称呼就是显得千差万别。
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二是要注意国别差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