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一、东方礼仪的特点 古老的东方以其富涵人情味的传统礼仪向世人展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穷的魅力。
(一)重视亲情和血缘(情感式)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关系。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之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有很多古语都反映出东方民族重视亲情和血缘这一特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在,不远游。”
“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很多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甚至重孙辈,不仅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这在西方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培养儿女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儿女一旦成年,理所当然地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求生存。一则幽默讲出了中国人讲究孝道和亲情的特点: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
突然,船在行进时出了故障,渐渐下沉,客人只有跳水才能逃命。船长深谙世事,了解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分别说服他们。
船长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运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即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法国人爱赶时髦,跟着跳下去。
他对德国商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纪律严明,服从命令听指挥。
他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人的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跳。”意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不让他跳,他偏跳。
对于非常现实的美国人,船长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船长对中国商人则说:“你家里有80多岁的老母亲,你不跳,怎能对得起她老人家呢?” 东方人重礼仪的表现: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历来主张长幼有序,尊老敬师。
在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中,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中,在称呼和交谈的态度上较少受等级和身份的限制,不像东方文化那样拘礼。
熟人相遇一律以平等的“你好”表示问候。祖父母与孙辈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互相直呼其名。
在亚洲文化中,不同辈分和身份的人意见不同时,常避免正面的冲突与争辩。中国人喜欢婉转的表达方式,以给对方保全“面子”。
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在彼此意见不同时,坚持己见,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无所谓“面子”问题。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常与老师争论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尖锐。
美国人认为,与老师争辩是正常的。而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不自在。
(二)谦逊、含蓄 东方人谦虚、含蓄、委婉,西方人率直、坦诚。在送礼问题上的体现:东方人的表达 ——送礼方:“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受礼方:“谢谢。”但不马上打开 西方人的表达 ——送礼方:“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
或“这是更好的礼物。” ——受礼方:当面打开,夸奖一番,以表示谢意和礼貌。
在面对夸奖问题上的表现:东方人——表示谦虚 西方人——Thank you .坦然接受 (一位英国老太太夸奖中国导游姐“你的英语讲得真好”,导游答“您过奖了,其实我的英语水平一般。”老太太表示不理解,认为导游每礼貌,“英语是我的母语,你说得怎么样我自然知道,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三)承认现实、满足现状 在东方,为褒义、尊称。
对“老”字心安理得认可,怡然自得的心态。在西方,独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
另外,在西方,老年人才更流行化妆,穿花哨衣服,而中国则认为这是“老来俏”、不雅观。(四)强调共性(整体性) 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国民都有较强的民族感。
日本尤其突出。东方注重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凝聚力,强调组织的团结和谐,交往的目的以协调各种关系为重。
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经营管理充满家庭式色彩,富有人情味。人人以为集团谋事业出力而感到光荣。
西方人提倡个性自由,崇尚个人力量,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如家庭观念、孝顺老人、哺育孩子等。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五)礼尚往来 礼是联系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这里的“礼”,主要指礼物,其实礼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渗透其中的情感。
东方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的节日相互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都可以作为送礼理由。
(甚至,之一次见面认识:“初次见面,小小薄礼不成敬意”。) 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物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
二、西方礼仪的特点 西方礼仪的产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萌芽于古希腊,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其间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法兰西等国文化的影响。
(一)简单实用(务实性)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进入正题之前,“预热”时间比西方人长;而英美人喜欢单刀直入,预热的阶段很短。中国人开场白或结束语多谦虚一番。
开场白常说自己水平有限,本来不想讲,又盛情难却,只好冒昧谈谈不成熟的意见,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或者把这一套话。
2.东西方礼仪差异是什么
餐桌礼仪方面:
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存在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其次,从餐具的摆放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上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之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 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3.东西方在礼仪上的例子
中西方在礼仪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1、家庭方面。
中国人习惯于几代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即使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而在西方,一般是小家庭,子女成年,必须离家自食其力,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即使儿女与父母同住,彼此之间关系平等,不依赖父母。
2、孝敬父母方面。
中国人认为,在生活上关照、侍奉父母是必须的。西方人虽然也热爱、尊敬、关心父母,但是并不像我们那样,过问父母的饮食起居。他们认为,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互相尊重就够了,过多嘘寒问暖,有干涉隐私之嫌。
3、对父母的称呼有差异。
在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中国人则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礼貌的。我们一向有“子不言父名”之讳。
4、中西对待让座有差异。
中国尊敬老年人的具体表现,是在长辈、老人面前要讲礼让、懂礼貌。体现在公交车上,就是给老年人让座。现今,全国各地的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促进了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美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乘客自觉排队上车,不拥挤、不抢座、不在公交车上占用残障人士座椅。男士可能会“绅士”一番,让座于年轻女士,但大多数人却不给身旁的老人让座。同时,西方老人在公交车上,也不愿接受别人让座,非但如此,甚至还有老人主动给孩子让座。
5、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西方人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在商业活动中会对自己的日程安排提前做好规划,一旦约定好就按时执行,并且希望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行动计划性相对较弱,即使有也是富有弹性的,日程安排比较灵活。在跨国商业活动中,中西方的这一文化差异表现很突出。
4.简述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1,这个笼统来讲,一般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课本上有这四点,翻译过来基本是--a.中国集体主义,西方个人主义b.中国文化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回避非常高,西方这方面敏感度低c.中国社会权利造成距离很大,西方较小d.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盛行的程度不同其他方面,我概括下来如下,只是一些方面,仅供参考。
2.中国人阶级意识强,而西方种族意识强,但欧洲人的阶级意识似乎明显比美国人强,而澳大利亚这个名族更相近于美国(历史文化),虽然他们英语更相近于英国;3,中西方家庭观念不一样,中国强调责任,西方强调感恩和追求个人幸福;4,西方人对不同观念容忍程度高,中国强调同一性;5,中国人形象思维好,理论思维差,西方人逻辑思维稍好些;6,西方(不止是西方)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虽然也在走向世俗化,中国大陆人分为两种---无神论者和迷信者,绝少有严肃的有神论者;7,由于源自美国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全世界‘现代文化’方面变得是越来越像的,比如全世界都拜金,利益至上;8,中国文化比较讲究实用性,对不能带来利益,好处的东西不感兴趣。西方有系统阐述哲学的传统;9,中国对人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在个例上人们追求幸福也很多顾及他人而不是自己感受。
西方除了以成就来论人外,有与众不同的想法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很受欢迎;10,当代中国是犬儒主义盛行的社会,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是这样;11,当代中国文化不分阶级,而西方是多层面的;礼仪的功能有以下几点:1、沟通的功能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只要双方都能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从而使交往容易成功。 2、协调的功能 在社会交往时只要人们注重礼仪规范,就能够互相尊重,友好 *** ,从而缓和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障碍。
3、维护的功能 礼仪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反映和标志,同时也对社会的风尚产生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影响。讲礼仪得越多,社会便会越和谐稳定。
4、教育的功能 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起着标榜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
5.分别列举出东西方礼仪的特点
1.在对待血缘亲情方面
东方人非常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是血缘关系。西方人独立意识强,相比较而言,不很重视家庭血缘关系,而更看重利益关系。他们将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责任必须尽到,义务则完全取决于实际能力,绝不勉为其难。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追求个人利益。
2.在表达形式方面
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6.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5个
A进餐
1、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体现游牧名族的习惯。
2、中果仁用竹筷,表现刀工火种山民习惯。
B人际关系
1、西方人仁与仁关系分明。AA制,你是你,我是我。
2、中果仁喜欢讲排场,相互关系弄得复杂啷里格啷。
C交流
1、、西方人喜欢说话直来直去。不对就搂(no)。就像拳击,只许用拳,还得是拳峰白色部分才是有效部位。简单明了一看就懂。
2、中果仁讲仁义礼智信,你好我好大家好。不错不错好好好。中果仁拳 *** 叉,腿脚并用还带掌和铁头功。武术散打你就看了经年累月,普通观众都看不懂啥是武术啥是散打。
7.中西方的礼仪差异有那些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 *** 工艺和饮食 *** 。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礼仪是一个民族更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
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
8.列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差别
主要区别在于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世界观: 西方文明热衷于探索真理。
原因:以古希腊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受到地中海沿岸的埃及,巴比伦,以及后来的 *** 文明,印度文明的巨大影响,简单的伦理道德无法解释因各种强势文明的差异而导致的问题(嘿,哥们,我信了一辈子上帝,可是上帝却让邪恶的 *** 更富有) 东方文明热衷于探索伦理。 原因:在远东,只存在唯一的强势文明(中华文明),缺乏和世界其它文明广泛 的交流,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把田种好,把蛮族打跑就万事大吉) 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不同,导致东西方文明在军事、政治、哲学、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