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羌族的礼仪
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族的宗教信仰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
此外,道教、佛教(汉传与藏传)、基督教、天主教、 *** 教在羌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著。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以便成为崇拜对象。
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 *** 、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
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 *** ,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
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
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羌族的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
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若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此举更甚。
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天神、山神皆以白石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 、四月、十月,一年1-2次。
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原的目的。 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羌语称作“释比”、“许”等,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于男性担任,在羌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
诸如祭山、还愿、治病、驱鬼、安神、除秽、招魂、消灾,以及对死人的卜地、安葬和超度,婚嫁时的择期、敬神和祝福等活动均由其主持。释比的学习全靠口传心授,学徒须懂得经典、咒语,具备一定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其法术包括预卜、送鬼、踩红锅、踩铧头,其法器有羊皮鼓、猴头、神杖、痛锣、令牌、骨卦等。
解放前,释比在羌区尚存很多,他们掌握着本民族最传统的文化。解放后,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从事释比的人越见稀少,释比文化在逐步走向消亡。
编辑本段从羌戈大战到羌寨椒林 民间口头文学概况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
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殊的史诗和民歌,等等,从而成为羌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情歌。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
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如《花儿纳吉》(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
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酒歌。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一直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
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
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辞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
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
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 此外,羌族还有时政歌(《卡普歌》)、喜庆歌(《羊角花儿四月开》)、丧祭歌(《永别歌》)、劳动歌(《江得里学》)、号子(《改土拉石号子》)、山歌(《薅草歌》)、新民歌(《宪法带着幸福来》)等歌曲。
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提到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泽其格布》就不能不说。
《羌戈大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叙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
《木姐珠与斗安珠》也是叙事长诗,记叙了一位人间的青年与仙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羌族古代社会人与神、神权与反神权复杂的斗争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挑战,真实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从内容上讲,它称得上是一部优美的叙事。
2.羌族的礼仪风俗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
老年人和长辈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身迎接。宴席上老人、长辈坐上位,等他就坐后其他人才可入坐。
要给老人、师长敬酒、敬歌、盛茶、盛饭。在屋里老年人、长辈坐火塘上方。
家中或村寨举行的各种庆典上,老年人、长辈首先发言。饮咂酒时首先由老年人、长辈致开坛词并以长老顺序饮之,即使达官贵人也要让长老为先。
路遇老人、师长,要让立路旁,骑马遇老人、师长,要下马行礼,问安。歌舞开始由老人长辈领唱。
不得顶撞老人长辈。儿女、晚辈不得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
对长辈要使用敬语。对小孩备加关怀爱护,尽力使其不受疾苦。
羌家好客尚礼,家中来客,全家热情相迎,问寒问暖。远客临门,立即备酒饭茶招待,并献敬酒歌。
客人进房要让座于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客人谈话,不能随意打断。
晚上睡觉,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于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长辈、老人和客人问安。
有客人和长辈及老人在场不准翘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宾主有别。
任何人不得把脚放到火塘上面。客人不能擅自进主人家未安排他住的任何房间,以示对主人家尊重。
客人要走时,主人家要挽留,当要离开时,要在家中及门外敬送路酒并热情欢送到寨外目送一程。客人无论尊卑贵贱,踏入别人村寨附近要下马,不得吆喝嬉戏,以示对该村寨之尊重。
在节日喜事期间,以欢乐为本,不得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说脏话或讥讽他人,凡事要忍让、大度,宽以待人。
遇人要主动问候、祝福。农忙季节要换工互助。
婚丧大事全村寨共同操办,不分彼此。修房造屋全村出力无偿帮助。
如遇各种灾祸大家援手相救不图回报。村中如遇死人,该村当年不开展大型娱乐活动,死者家属三年不参加娱乐活动,以致哀悼。
羌族有尚武的传统,以往每户至少有一名武装男丁,一般装备有:一把刀、一枝枪(多为明火枪)、一圈火绳、一个皮药袋(内装一千克 *** 和弹丸),还有一口袋烧馍、干肉等。每半月检查一次。
每年正月初五左右打靶子,男丁各自带上肉和咂酒,牵猎狗到靶场,以熊形和獐形的馍为靶子,轮流射击。中靶,象征当年吉利,获得各种距离级别之一名的予以奖励和武士荣誉。
打靶毕,大家饮酒、聚餐。举行祭山会或婚礼时,也往往举行打靶盛会,枪法好的得奖。
羌族有木刻传信习俗,这是在遇到敌情时,羌寨之间迅速联系 *** 武装丁壮的一种办法。木刻是长2尺左右的方木块,刻有痕印,上面捆一根鸡毛表示有急事,再加一块木炭表示非常紧急,绑个辣子表示不来要处罚。
各寨要连夜按照规定的路线传送,并把本寨接到和交接木刻的时辰记上,以备追查。接到木刻后,各寨首领要立即 *** 本寨武装男丁,向指定地点出发,不得延误。
羌族有保护森林的优良习惯。由于羌族处于林区,很久以前就认识了森林的重要性,并将每村邻近的森林称为神林,认为与风水有关,关系当地羌民存亡,因此严禁砍伐。
每座羌寨在冬季举行吊狗(有的地方以草人或鸡等代替)封山盟誓仪式。择毕吉日,全寨男子在寨边林间 *** ,把一只狗(或鸡、草人)吊在树上。
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誓词:为了羌寨的万代幸福,必须保护好所有森林,严格砍伐神林。如有谁违反规定,乱砍树木,就会受到神灵惩罚,像这只被吊的狗(鸡、草人)一样。
接着,每户男丁依次走向被吊之狗(鸡、草人),一边对其狠狠吐唾、棒打,一边说自家拥护封山,如果违反,愿受惩罚。有的地方则每人用枪射击一次狗或鸡、草人表誓。
还有些地方,每生一个孩子时,就在一棵树上拴一绳子作为标志,将此树视同孩子加以保护。羌族有诸多成文的乡规民约和不成文的习惯法。
那些以维护私有制为核心,以维护阶级统治为本质的习惯法和条文已在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但以维护人权,平等互利,团结友爱,反对暴力欺压等等具有进步意义的习惯法仍延续至今,起着道德规范作用。羌族还有许多禁忌。
生孩子一般忌客三至七天,生男孩在屋门挂副枷单,生女孩则挂个背兜,表示忌客入内。家有病人,门上挂一红纸条,表示忌客。
大牲畜产仔,也忌客入。产妇未满月不准去河边、井边,不准进别家房门,更不准去神塔、神龛、庙宇等有神灵的地方。
丧偶不满两年不准再婚,不准跨过火塘或脚踩铁三足架,不能吐唾于火塘。惊蛰不动土,春分不上山。
逢戊日不动土、不上山、不干重活等。这些禁忌有的带有迷信色彩,有些不利于生产和健康。
现已基本上改掉了落后习俗,形成了文明、现代的生活习惯。
3.羌族的礼仪
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族的宗教信仰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
此外,道教、佛教(汉传与藏传)、基督教、天主教、 *** 教在羌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著。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以便成为崇拜对象。
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 *** 、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
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 *** ,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
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
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羌族的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
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若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此举更甚。
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天神、山神皆以白石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 、四月、十月,一年1-2次。
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原的目的。 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羌语称作“释比”、“许”等,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于男性担任,在羌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
诸如祭山、还愿、治病、驱鬼、安神、除秽、招魂、消灾,以及对死人的卜地、安葬和超度,婚嫁时的择期、敬神和祝福等活动均由其主持。释比的学习全靠口传心授,学徒须懂得经典、咒语,具备一定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其法术包括预卜、送鬼、踩红锅、踩铧头,其法器有羊皮鼓、猴头、神杖、痛锣、令牌、骨卦等。
解放前,释比在羌区尚存很多,他们掌握着本民族最传统的文化。解放后,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从事释比的人越见稀少,释比文化在逐步走向消亡。
编辑本段从羌戈大战到羌寨椒林 民间口头文学概况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
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殊的史诗和民歌,等等,从而成为羌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情歌。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
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如《花儿纳吉》(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
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酒歌。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一直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
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
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辞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
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
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 此外,羌族还有时政歌(《卡普歌》)、喜庆歌(《羊角花儿四月开》)、丧祭歌(《永别歌》)、劳动歌(《江得里学》)、号子(《改土拉石号子》)、山歌(《薅草歌》)、新民歌(《宪法带着幸福来》)等歌曲。
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提到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泽其格布》就不能不说。
《羌戈大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叙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
《木姐珠与斗安珠》也是叙事长诗,记叙了一位人间的青年与仙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羌族古代社会人与神、神权与反神权复杂的斗争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挑战,真实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从内容上讲,它称得上是一部优美的叙事。
4.羌族有哪些民族风俗习惯
羌族民族风俗 建筑居所 羌族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优秀文化。
2000年以前,《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邛笼”,即今羌语碉楼之意。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的几种形式,更高的有十三四层,高有几十米。
碉楼以不规则的石片、石块用黄泥土粘合砌成。修建时不吊线、不绘图,亦不用柱架支撑,全凭目测和经验,信手砌成。
这样建筑的碉楼坚固耐久,可经数百年,有的经地震也未倾斜倒塌,充分显示出羌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栈道,又名“阁道”或“复道”。
这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设施之一,有所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之说。直到解放前,羌族地区还保留了这种通道。
《四川通志》记载:茂州“石鼓偏桥,即古秦汉制也。缘崖凿孔,插木作桥,铺以木板,覆以土,傍置栏护之。”
这种栈道大多建在绝险之处的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连阁而成,在古代为沟通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 羌族有一种古老的信仰,就是对白石的崇拜。
羌族崇拜自然,所供奉的神有30多种,这些神中没有泥塑木雕的神像,除火神以三锅庄石之一为象征外(不用锅庄石而用铁三脚的地区,则以其中一个套有小环的脚象征火神),其余诸神均以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白石被供奉在屋顶、门窗、屋角、山上、林中、田间。
有的羌族村寨还在山上或寨子附近修一座高约六七尺的方形小石塔,羌语称“勒夏”(或“勒色”、“勒克西”),最上层用小石砌成圈,顶上放置白石五块,更高的一块象征天神,其余四块象征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或关帝圣君)。村民常在自家屋顶上修砌一座底面长宽各一尺五寸,高二尺许的塔状小“勒夏”,内有一装有五谷的陶罐,塔顶有白石和牛羊角。
羌族住房习惯是大门朝南,小“勒夏”就砌在屋顶北端与大门对称。羌人每日早晨在“勒夏”前烧柏枝,磕头礼拜,祈求威镇一方的白石神福佑全家。
每逢年节、端午节或办喜事时,人们还要在“勒夏”顶上的圆洞里插一柏木竿或杉木竿。竿长四尺许,有五至九个小枝丫,用毛线在上面扎上彩色纸条,迎风飘舞表示喜庆。
每户修砌小“勒夏”的时间,常选农历正月初九或九月初九。羌人以“九”为吉,喜欢“九”字;以白为吉,以白为善,崇尚白色。
羌族习惯正月初一把白石拿进屋,象征进宝。正月间走亲戚,也要送一块白石,还说“财来了”!并将此白石供在这家的神龛上,象征送来了财宝。
羌人打猎时,要祭祀白石,以祈求狩猎吉利。丧俗 “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的确,羌族人民非常喜爱歌舞,唱歌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办丧事的时候,人们同样要唱许多歌。
羌族人的父母去世后,要立即派人专程到大母舅(父亲的舅舅)和小母舅(自己的舅舅)家报丧;要向近亲晚辈送孝帕。 远道赶来的吊丧亲友数十人,拿着祭帐等礼物,敲锣打鼓、浩浩荡荡走拢村寨时,丧家听到锣鼓声要立即去寨门外迎接。
吊丧者进门后,先跪在棺材前放声大哭,丧家主人跪在一旁陪哭,并烧纸钱。中老年人则按传统哭述,悲切感人。
就这样,从清晨到傍晚,吊丧的亲友络绎不绝。哭声、叫声、鞭炮声、锣鼓唢呐声夹杂在一起,营造成一种十分悲楚的氛围。
傍晚,众母舅家的人们浩浩荡荡地来了,支客司(此次丧事的主持人)立即组织众人到大门外跪迎,沿门分跪两旁,丧家子女跪在最前面,由专人端一大木盘,内装酒、肉,为众母舅洗尘,另有一人高举火把照明。 支客司用羌语领唱,众人帮腔;众母舅答唱。
待众母舅进入丧者家中在尊位上坐定后,孝子要向众母舅禀报:他们如何深受死者的恩泽,应如何永记死者的大恩;死者为何患病,病中家人如何照顾,如何请医诊治,病危时如何抢救;死者去世后,子女和家人如何悲伤,如何安排丧事,乃至死者装殓情况等,均需枣禀报清楚。之后,众母舅夸奖儿女晚辈尽了孝道,赞扬死者创世立业之功,并嘱托死者要 *** 儿孙万事顺心,享荣华富贵。
接着,要熄灭所有的灯光,点燃火把,由众母舅开棺验尸。母舅们仔细察看死者及其穿戴,并低声说些与死者告别的话。
经众母舅认定儿孙确实尽了孝心,确实无法医治死者并同意丧事安排事宜之后,才能盖棺。 第二天晚上,晚辈青年守灵,其他的人在堂屋里跳哀事锅庄舞,羌语称“萨朗”。
舞步矫健,动作优美多变,表现了羌族人民淳朴豪放的性格。其歌词更是朴实无华,明白如话,以数百行的诗句告慰亡灵。
羌族过去惯用火葬,《吕氏春秋·义尝》中说:“羌氏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约于距今二三百年前改为土葬,惟凶死者用火葬。
出殡那天,鞭炮喧天,锣鼓齐鸣,唢呐声声,如死者属猴,与蛇、龙为友,这两种属相的人回避;猴与虎为仇,故请一属虎者踢棺材三脚,并高呼:“您死都死了,就不要再呆在屋内,放心去,儿女后代会给您上香进供的。”这之后,人们才起杠抬棺。
这时,孝了了放声哭丧,众人低泣。由二人执长刀开路,后为端公敲羊皮鼓驱鬼,众人扶着悲痛的孝子。
孝子披麻戴孝,手捧灵牌,众人抬棺材随后,有人一路丢纸线买路。出殡队伍经过谁家门口,这家人。
5.羌族有哪些民族风俗习惯
羌族民族风俗 建筑居所 羌族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优秀文化。
2000年以前,《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邛笼”,即今羌语碉楼之意。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的几种形式,更高的有十三四层,高有几十米。
碉楼以不规则的石片、石块用黄泥土粘合砌成。修建时不吊线、不绘图,亦不用柱架支撑,全凭目测和经验,信手砌成。
这样建筑的碉楼坚固耐久,可经数百年,有的经地震也未倾斜倒塌,充分显示出羌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栈道,又名“阁道”或“复道”。
这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设施之一,有所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之说。直到解放前,羌族地区还保留了这种通道。
《四川通志》记载:茂州“石鼓偏桥,即古秦汉制也。缘崖凿孔,插木作桥,铺以木板,覆以土,傍置栏护之。”
这种栈道大多建在绝险之处的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连阁而成,在古代为沟通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 羌族有一种古老的信仰,就是对白石的崇拜。
羌族崇拜自然,所供奉的神有30多种,这些神中没有泥塑木雕的神像,除火神以三锅庄石之一为象征外(不用锅庄石而用铁三脚的地区,则以其中一个套有小环的脚象征火神),其余诸神均以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白石被供奉在屋顶、门窗、屋角、山上、林中、田间。
有的羌族村寨还在山上或寨子附近修一座高约六七尺的方形小石塔,羌语称“勒夏”(或“勒色”、“勒克西”),最上层用小石砌成圈,顶上放置白石五块,更高的一块象征天神,其余四块象征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或关帝圣君)。村民常在自家屋顶上修砌一座底面长宽各一尺五寸,高二尺许的塔状小“勒夏”,内有一装有五谷的陶罐,塔顶有白石和牛羊角。
羌族住房习惯是大门朝南,小“勒夏”就砌在屋顶北端与大门对称。羌人每日早晨在“勒夏”前烧柏枝,磕头礼拜,祈求威镇一方的白石神福佑全家。
每逢年节、端午节或办喜事时,人们还要在“勒夏”顶上的圆洞里插一柏木竿或杉木竿。竿长四尺许,有五至九个小枝丫,用毛线在上面扎上彩色纸条,迎风飘舞表示喜庆。
每户修砌小“勒夏”的时间,常选农历正月初九或九月初九。羌人以“九”为吉,喜欢“九”字;以白为吉,以白为善,崇尚白色。
羌族习惯正月初一把白石拿进屋,象征进宝。正月间走亲戚,也要送一块白石,还说“财来了”!并将此白石供在这家的神龛上,象征送来了财宝。
羌人打猎时,要祭祀白石,以祈求狩猎吉利。 丧俗 “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的确,羌族人民非常喜爱歌舞,唱歌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办丧事的时候,人们同样要唱许多歌。
羌族人的父母去世后,要立即派人专程到大母舅(父亲的舅舅)和小母舅(自己的舅舅)家报丧;要向近亲晚辈送孝帕。 远道赶来的吊丧亲友数十人,拿着祭帐等礼物,敲锣打鼓、浩浩荡荡走拢村寨时,丧家听到锣鼓声要立即去寨门外迎接。
吊丧者进门后,先跪在棺材前放声大哭,丧家主人跪在一旁陪哭,并烧纸钱。中老年人则按传统哭述,悲切感人。
就这样,从清晨到傍晚,吊丧的亲友络绎不绝。哭声、叫声、鞭炮声、锣鼓唢呐声夹杂在一起,营造成一种十分悲楚的氛围。
傍晚,众母舅家的人们浩浩荡荡地来了,支客司(此次丧事的主持人)立即组织众人到大门外跪迎,沿门分跪两旁,丧家子女跪在最前面,由专人端一大木盘,内装酒、肉,为众母舅洗尘,另有一人高举火把照明。 支客司用羌语领唱,众人帮腔;众母舅答唱。
待众母舅进入丧者家中在尊位上坐定后,孝子要向众母舅禀报:他们如何深受死者的恩泽,应如何永记死者的大恩;死者为何患病,病中家人如何照顾,如何请医诊治,病危时如何抢救;死者去世后,子女和家人如何悲伤,如何安排丧事,乃至死者装殓情况等,均需枣禀报清楚。之后,众母舅夸奖儿女晚辈尽了孝道,赞扬死者创世立业之功,并嘱托死者要 *** 儿孙万事顺心,享荣华富贵。
接着,要熄灭所有的灯光,点燃火把,由众母舅开棺验尸。母舅们仔细察看死者及其穿戴,并低声说些与死者告别的话。
经众母舅认定儿孙确实尽了孝心,确实无法医治死者并同意丧事安排事宜之后,才能盖棺。 第二天晚上,晚辈青年守灵,其他的人在堂屋里跳哀事锅庄舞,羌语称“萨朗”。
舞步矫健,动作优美多变,表现了羌族人民淳朴豪放的性格。其歌词更是朴实无华,明白如话,以数百行的诗句告慰亡灵。
羌族过去惯用火葬,《吕氏春秋·义尝》中说:“羌氏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约于距今二三百年前改为土葬,惟凶死者用火葬。
出殡那天,鞭炮喧天,锣鼓齐鸣,唢呐声声,如死者属猴,与蛇、龙为友,这两种属相的人回避;猴与虎为仇,故请一属虎者踢棺材三脚,并高呼:“您死都死了,就不要再呆在屋内,放心去,儿女后代会给您上香进供的。”这之后,人们才起杠抬棺。
这时,孝了了放声哭丧,众人低泣。由二人执长刀开路,后为端公敲羊皮鼓驱鬼,众人扶着悲痛的孝子。
孝子披麻戴孝,手捧灵牌,众人抬棺材随后,有人一路丢纸线买路。出殡队伍经过谁家门口。
6.羌族有什么名族习俗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
“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
羌语属藏缅语系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池区、理县通化、薛城区;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
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乃至相邻村寨间语音差异也较明显,故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之说。公路沿线和接近汉、藏区羌民,一般都懂汉语或藏语。
历史上,羌族由于无本民族文字,故羌区通用汉文。1989年,羌文创制工作步入正轨,目前已进入试行推广阶段。
羌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羌族崇敬的神灵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三十余种,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除火神以锅庄(火塘)为代表外,其余均以一种白色石英石(羌语称阿握尔,意为白石神)为象征,被广泛加以供奉,供奉于屋顶正中更高处的白石神即为天神木比塔。 历史上,羌区无本民族宗教性组织和寺庙,宗教职业都为不脱离生产劳动的羌族巫师(汉语称端公,羌语称“许”、“释比”尊称“阿爸许”)。
“许”仅限男性担任,可结婚生子。其主要经文为上中下三坛经共16部,无文字记载成书,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经文为韵文,四字一句,两句一节,讲求平仄起伏和音韵音律。“许”的主要法器有猴头帽、羊皮鼓、铜锣、神棍、师刀、令牌和兽骨封、羊角卦等。
“许”的法术包括预卜占卦(分羊髀卜、鸡蛋卜、白狗卜等)、驱鬼除邪(送茅人),踩红锅、踩犁桦、开红山、划水碗等。“许”作法前要用净水洗前途,燃香柏熏身或 *** 白鸡祭祖。
如遇大的祭祀活动,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礼等,还需提前49天忌食葱蒜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的虔城和敬意。羌寨中凡祭山、冠礼、还愿、安神驱鬼、治病、出人意料秽、招魂、消灾、看风水、乃至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儿命名、超度亡灵等,均必在“许”前来主持,因而在羌民中的地位极高,既是人神中介者,又是文化传播者,更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占神秘文化的光辉。
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年满十五周岁的羌族男子历史上尚有举行成年礼(冠礼)的习俗。事前需请来亲朋妈友围火而坐,受冠礼者身着新衣,朝人类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时接受“许”代表天神馈赠的礼品—一用白色公羊毛线栓系的五色布条( *** 符),之后由族中长者叙述祖先历史,可由“许”颂经祷告(俗称打“太平保护”)祭家神、祭羊神。
岷江上游地区羌族因受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其生产生活习俗大多停留在农耕文化阶段,所居之处,“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吃饭穿衣,自种自收,自给自足。 住房羌族住房一般依地取材,用石块随手砌成,有二、三层之分,多为平顶房。
房背用黄泥夯实挡雨,略有倾斜面以利排水。两层房加修牲畜圈、茅厕;三层房底层为畜圈、房屋之间用一独木梯相连。
三十、五十房聚为一寨,即为羌案,分别座落于高半山和河谷地带,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民国《汶川县志》称:“羌土寨居,远视如西式洋楼”。
邓笼(羌碉邛笼为羌族的另一特色建筑,“高者十余丈”经数年而不衰。邛笼用石块砌成,分四棱、六棱、八棱、八棱多种,线条垂直分明。
一般建于寨口,战时起防御作用,并兼备烽火台的功能,属羌族的一种文化现象。 衣饰历史上,羌族服饰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俗称“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为多。
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腰,外着无袖羊皮褂子,脚缠梆脚,穿草鞋或“云云鞋”(羌绣布鞋)。解放后,河谷地带羌人多着汉装。
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养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食。饮食主要有蒸蒸饭、烧馍馍、刀片子馍馍、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洋芋糍粑等。
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
羌区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目前已远销海内外。 婚姻羌族行一夫一妻制。
历史上有“指腹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