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岁时伏腊,岁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2、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3、目前关于岁时节日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它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
4、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对此书深有研究,其博士论文《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一书已公开出版。
5、你可以参考。
6、岁时节日主要与岁时节日民俗联系在一起。
7、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
8、节日可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
9、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
10、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单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
11、岁时节日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2、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制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
13、它凭借着现实的各种条件,发挥着众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为人们的生存、安宁、健康等要求服务。
14、由于随着人们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
15、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
16、它独特地尽着一种文化功能。
17、中国岁时节日有以下特点: 农业文化特色。
18、中国岁时节日,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作物安排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表现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这从以下节俗活动中可见一斑。
19、元旦前后的立春节,看风云,占天候,预测年岁丰欠。
20、二月惊蛰节令到来时,民间有预防虫害,预占收成的习俗。
21、三月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不少节日如蚕月(小清明)、踏青节、禹生日、麦王生日、龙王节、清明等节日活动都与祈求丰收有关。
22、四月立夏的节俗活动大都是围绕各地生产特点进行的。
23、五月盛夏之初,各种灾害较多,俗称为“恶月”,其节俗活动多与防病、除害有关。
24、夏至许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荐祖习俗。
25、六月正值三伏酷热季节,易染疾病,因此,许多习俗偏重于消夏抗暑活动,包含有爱护生产力的意义。
26、六月六日天贶节,不少地方农民为保护耕田要祭祀谷神。
27、七月七日乞巧节,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妇女乞巧习俗,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
28、八月是一年中的收获季节,农民用新谷酬谢祖宗和家神。
29、中秋节赏月、拜月、赏桂,有喜庆丰收的习俗。
30、九月霜降节令,关系到来年生产的好坏,这一天各地有看晴雨、占收成的习俗。
31、十月一日,一些地区农民庆祝牛王生日,广东有对牛 *** 绳的“放闲”习俗,这是农闲之际向牛酬谢的表现,实际上是古代牛图腾崇拜风俗的遗留。
32、十一月“冬至大如年”,农民有看雪的习俗,所谓“一九雪,九九皆有雪”。
33、大雪可冻 *** 害虫,来年农事丰稔。
34、谚语“冬雪是麦被”,其含义即在于此。
35、2、讲究礼仪,风俗与礼俗相结合。
36、每当重要节日来临,人们都要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37、如春节供奉祖宗牌位,寒食、清明扫墓,对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礼在节日祭祖中得到集中体现。
38、清明祭扫本来是民间风俗,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变成了礼俗。
39、元宵节张灯风俗自汉代形成之后,历代都以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40、封建统治者对节日风俗的倡导,把风俗上升为礼俗,以礼仪教化人民,加速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把节日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轨道。
41、3、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统一。
42、中国节日具有民俗文化传承性与变异性的一般特点。
43、节日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44、有时社会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有古 *** 俗的影子,这是节日传承性的重要表现。
45、中国节日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农业文化之中,民间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很多习俗是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接受,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46、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日风俗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节日风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有的遭淘汰,有的被更新,总的趋势是积极因素占优势地位,落后的陈规陋习不断被淘汰。
47、如汉代以前上已节的禊祓习俗,魏晋以后变成了郊游活动。
48、简言之,中国节日文化传承中有变异,变异中有发展,传承与变异相统一是中国节日的显著特点。
49、4、民族性与地区性。
50、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其他民族的地区也普遍流行。
51、与此同时,汉族节日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风俗,如春节在院内立灯笼杆,就是受了满族祭神杆的影响。
52、节日中的许多游艺活动,如秋千、高跷、骑射、杂技等,原来都是少数民族的习俗。
53、此外,由于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因而节日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
54、除汉族节日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老人节”,傣族的“泼水节”,锡伯族的“西迁节”,彝族、白族、纳西族、布朗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七月会”,高山族的“丰收节”等等。
55、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殊意义和习俗,与汉族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节日。
56、中国节日的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是历史上民族节日风俗互相交流、融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57、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这也是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