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右为尊
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著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老子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是“左”为尊的一个证明,圣人拿着“左契”(借条的左半边)而不会去逼着人还债。另外还有乘车,经常出现“虚左”(空出左边的尊位给别人)的说法,《史记·魏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而且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2.中国古代什么时候以左为尊,什么时候以右为尊
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 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 *** 、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
整理资料后结果如下: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
3.中国古代一直以右为尊么
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
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4.跪拜礼仪始于何时
跪拜礼是中国古代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礼节,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
跪拜礼出现之初,并不带有,或者说并不带有十分严重的等级或人格侮辱的色彩。上古之时,无论宫殿庭堂,还是官府民宅,皆无后来的桌椅高床之类的生活用具,男妇老幼,不分贫穷贵贱,一律席地而坐,其 *** 是“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
也就是说,人们以双膝着地,臀部抵于脚根为坐。这种坐姿,相互之间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致敬,更不是卑己尊他的单向行为,而是无任何意义的相对而坐。
人们采用这种坐姿时,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话,只要将腰杆伸直,臀部离开脚根,即演化为跪姿;而当人们以手触地之时,则演化为拜姿;以头触地,则为叩首。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同时还衍生出女子的跪拜礼,肃拜。春秋战国时期,跪拜作为礼仪形成了严格的制度。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跪坐”起了很大的变化,但跪拜礼依然存在,而且逐渐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用于官场之中。后又增加了打千、作揖、鞠躬等礼节。
而程式繁复、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的“三跪九叩”始于满清,是对跪拜礼仪从形式到内容的强化,彰显皇帝的显赫、威严和臣民的卑微、低贱。
5.现代礼仪开始于什么时期
辛亥革命之后孟子更先提出。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 *** 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之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他 *** 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之一部礼仪专著。
《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
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
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
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
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
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
6.请求古文中关于座次的礼仪(请点名出处和内容以及背后特点)
两汉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是一规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这就是顾炎武曾经说的:“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这是指的“室”内设宴的座礼。
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型、矩型诸种形制餐桌均以齐备,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变。变成了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水平有限,希望能够帮助你,望采纳
7.古时常有以左为尊的说法,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我国首先以左为尊的这一个势力出现,应该是在先秦到秦朝的时候。里面我们可以从史记记载的楚汉之争中鸿门宴可以知道。但是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这样总体来说是并不确定的,是首先说你作为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闲情,也就是在可以说是在秦朝以前。
战国时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曾说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然后廉颇便已不忍在其之下的这一件事情恼怒,你就说在这一个时期,在赵国以右边为重。是在楚国里面又正好与这个不一样,蜀国的官职里面有左司马和右司马之类的,左右之分,这样相当于现在的 *** 之分,那么祖司马是远远要大于优势嘛,这样又是以左为尊。所以我们说古代常有以左为尊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特别准确,以右为尊的时代也不少。
古人是有阶级制度观念特别清楚的,使左右之分变得十分的重要,一种排场往往在皇宫里面也分有左右之分,管在什么朝代,那不是以左为尊,实际上跟男左女右的说法有关系。里面又掺杂着在古代封建主义里面 *** 的这一种三纲五常的思想伦理体系,是实际上这一种观念传达下来,其实是也应该是在先秦朝之前。是一种登记制度下的一种排位观念,也是一种等级制度的体现。
实际上在当下的外交理念里面是以右为尊,只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朝代的各种思想理念的转变。当今国际社会里面,以右为尊一位,大多数人是以右臂为力量之强,以右臂为经常之用,你这也就会成为以右为尊的这一种现状。
但是在我国古代封建主义里面,或者在人们的常用思维里面,以左为尊的思想始终延续至今,并且引以为用,在古代的书籍,大多数记载的也是以右为尊少于以左为尊。
8.古代礼仪中,在屋内以什么位置为尊
古代礼仪中,在屋内以正面对门的位置为尊位。
古人的宅院都是堂室结构,成语有登堂入室,房屋结构为前堂后室,欲入室必先登堂。堂是坐北朝南的,在堂上聚会就以朝南为尊。室之门开在东边的,在后室中聚会,就以坐西朝东为最尊。
《礼记?曲礼上》记载:带骨头的肉要放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要放在右边,细切的烤肉放得远一点,酱醋放得近一些,饭放在左边,羹汤放在右边。
扩展资料:
主陪是请客一方的之一顺位,即是请客的更高职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位置在正冲门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庄主,把握本次宴请的时间,喝酒程度等。
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传统意义上,这个位置应该坐请客买单的人。
请客的规矩更多的时候实际是一种礼仪,实质还是一个尊重。如果出现上述的情况,实际上真正的主宾不会少喝多少,名誉的主宾一般会被灌倒。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座次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宾礼 古人待客规矩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