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人的民族舞蹈队形怎么排才好看
1、三角(一排两个,二排六人,三排八人)
2、两横排,可先后交换位置
3、两竖排
4、一竖排(可做交叉动作,如,1、3、5向左2、4、6向右等)
5、等腰三角(三个点个两人,两人可竖,可横)
6、正、倒八字
7、小字(中间四人,两点各一人)
8、只字(口四个点站四人,两点各站一个人)
独特的队形,不是摆出来的,而是变换出来的。
例如,从一个基本队形,通过错落有致的交叉,替换,变成另一个队形,再通过旋转,分离,集中等,变成另一个队形,使得整个队伍有流动感,让人耳目一新。这就要用一些心思,用文字很难表达清楚。
2.傣族有哪些舞蹈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
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
一:孔雀舞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 *** 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 *** 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 *** 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二:象脚鼓舞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三:戛伴光舞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民众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四:双面鼓舞
傣语叫“光邦”、“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面均蒙有皮。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弯造型较突出。大双面鼓身筐米,直径六十七公分。需要两人用竹杆扛起来,舞者双手抡槌,做云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鼓声铿锵有力。众人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3.傣族的传统舞蹈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
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
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 *** 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舞蹈表现了 *** 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 *** 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来历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民众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
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诏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动作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吾——吾”,“水 ——水”,气氛十分热烈。
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 、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
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傣族孔雀舞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
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傣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风格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如下三类:之一为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
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
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
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
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
“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
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来历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的民间传说很多,据传:古时有一对夫妻,劳动后在水潭边小憩,突然风把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吹落水中,发出“嘣——嘣”的响声,这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回家后,便依照大象的脚将树镂空,蒙上牛皮制成鼓。
在赶摆时,他们背着鼓去跳舞,不久象脚鼓舞就传开了。又说:在很早以前,有两个驯养大象的小伙子依照大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
在《明史·百夷传》中也有:“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的记载。动作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
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
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
舞蹈步伐很丰富,有“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踏步全蹲”、“ 八字步半蹲”,还有以一腿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脚等姿态的动作,以及吸腿跳 、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等。分类象脚鼓有长、中、小三种鼓形,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之一种,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耿马的孟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和孟连一带。
鼓身长二米左右,由于鼓身比较沉重,多为舞蹈伴奏用。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
鼓点最为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第二种,中象脚鼓舞。
主要流行在潞西县、盈江县、耿马县、景谷县、勐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鼓身长约1.5米较轻便。
其主要特点是舞时要将鼓尾摆起来、甩起来。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
4.想学一段时间短一点简单点的傣族舞蹈,介绍一下,有视频的
先学习一些傣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吧,打点基础:
跟我学傣族舞(踮步)
跟我学傣族舞——傣族舞手部组合
学会了一些踮步的方式和手部的动作,基本就可以跳一些组合动作了,几套组合动作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简单的傣族舞了。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傣族舞作品: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学跳民族舞系列——傣族舞
/playlist/playindex.do?lid=5711764&iid=23952821&cid=23
学跳民族舞系列——傣族舞动作分解
/playlist/playindex.do?lid=5711764&iid=12382703&cid=3
这个较难一些,但是很优美,你可以把一些高难动作减去不跳,可以简单学一下:
傣族舞蹈组合
/programs/view/jOfBIJT7yKk/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