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礼仪名言警句
1.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2.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3.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人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无方之民也。
4.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
5.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6.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
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
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2.春秋时期荀子关于礼仪的名言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许攸 - 简明演义传记。
3.孟子关于礼仪的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 *** 人盈野;争城以战, *** 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 *** 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 *** 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 *** 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 *** 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 *** 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4.关于礼仪的名言
礼仪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礼义生于富足, *** 起于贫穷(汉·王符)。
5.有关礼仪的名言
1、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聚,安安而能迁。
意思:贤者在最亲密的人面前与嬉戏娱乐之际也要存在几分尊敬,对畏惧的人也要有爱护之心,对所爱的人、物也要看得到他的不是之处,对所憎恨的人、物也要看得到他的好处与长处。积存起来的财、物,在恰当的时机也要舍得分散下去发挥作用。
安居在安乐、舒适的环境之中,倘若于道义上须要的话,也要毫不犹豫的马上离开。2、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意思:不要追根问底地去要对方解释自己对别人所说的话中的疑点,而是把自己的看法或掌握的情况直接讲述给他,让别人自己去决择。勿有,不保留什么。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4、礼不妄说人,不辞费。意思:心浮气燥之人就话多,君子之人,言达意即止,因为言之复而听者厌。
5、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也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意思:禽兽也有会说话的,人虽然会说话,假如没有礼节,不也是禽兽之心么?禽兽没有礼节,所以有父子同雌、母女共雄的情况。《礼记》名言警句: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正已而不求于人。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出自:《礼记·中庸》 虽属极幽隐、细微之处,实际上没比这更明显、具体的了。见(xiàn)5、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6、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7、其旨远,其辞文 。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9、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0、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11、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12、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4、择不食之地而葬 。
15、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6、其德薄者其志轻。
17、至诚无息。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9、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 20、仁者莫大于爱人。
2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22、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2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4、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 25、仁者义之本也 26、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2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8、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2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30、至诚如神。
31、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出自:《礼记·中庸》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
32、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33、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 。
34、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35、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
3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7、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38、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39、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40、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41、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42、至诚无息。
出自:《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43、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4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5、量入以为出。
4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8、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
4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5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1、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5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53、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
6.关于礼仪的名言有哪些
礼仪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李氏》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尚》 3、夫人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5、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 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8、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颜元 9、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 10、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弟子规》 11、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培根 12、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孟德斯鸠 13、礼貌待客不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 14、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15、要是您想达到您的目的,您必须用温和一点的态度向人家问话。
——莎士比亚 16、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 17、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约翰.洛克 18、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信。
——伊丽莎白 19、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要时间讲究礼仪。——艾默生 20、谦虚恭敬是礼貌礼仪的具体体现。
——佚名。
7.关于礼仪的名人名言名句
1、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2、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3、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蒙森
4、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符合道德的。—恩格斯
5、无私是稀有的道德,从它身上是无力可图的。—布莱希特
6、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更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佚名
7、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难又是更好的。—培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