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际礼上一般俩人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常见的社交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 *** 意义学创始人霍尔博士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人在文明社会中与他人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其远近亲疏是可以用界域或距离的大小来衡量的。
有一个实验,在一间大厅里,有一排椅子,假定两个陌生人先后进入大厅,如果之一个人坐在南侧,另一人紧挨之一个人坐下的话,之一个人会本能地移开,与第二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当素不相识的人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也绝不允许他人贴近自己的脸,特别是嘴唇和眼睛。
这些情况都表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体周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个允许的空间限度内才会显得自然与安全。 社交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 、社交距离 、礼仪距离和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 0~0.5米为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
亲密距离又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亲密距离在0~15米之间。
这是一个“亲密无间”的距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爱抚、安慰、保护等多种亲密情感。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彼此肌肤相触,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
恋人之间极希望处于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快慰。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15~50厘米之间。
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说悄悄话。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距离这一空间。
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上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社交距离 0.5~1.5米为社交距离。在这一距离,双方都把手伸直,还可能相互触及。
由于这一距离有较大开放性,亲密朋友、熟人可随意进入这一区域。 3、礼仪距离 1.5~3米为礼仪距离,人们在这一距离时可以打招呼,如“刘总,好久不见”。
这是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正式社交场合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
在一些领导人、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里,其办公桌的宽度在2米以上,设计这一宽度目的之一就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可显示出距离与威严。 4、公共距离 3米之外为公共距离,处于这一距离的双方只需要点头致意即可,如果大声喊话,是有失礼仪的。
2.亲密交谈时礼仪距离
⑴ 亲密距离:距离在15厘米之内或15~46厘米之间,是人际交往的最小距离,适于亲朋、夫妻和恋人之间拥抱、搂吻,但不适宜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面前出面。
⑵ 个人距离:其近段距离在0.46~0.76厘米之间,适合握手、相互交谈;其远段距离在0.76~1.2米之间,普遍适用于公开的社交场合,这段距离可以使别人自由进入这个交往空间交往。
⑶ 社交距离:主要适合于礼节性或社交性的正式交往。其近段为1.2~2.1米之间,多用于商务洽淡、接见来访或同事交谈等。远段在2.1~3.6米之间,适合于同陌生人进行一般 *** 往,也适合领导同下属的正式谈话,高级官员的会谈及较重要的贸易谈判。
⑷ 公众距离:近段在3.6~7.6米之间,远段则在7.6米以外,它适合于作报告、演讲等场合。
3.在人际交流中谈话双方的距离
社交距离指的是常规社会活动时如办公、开会等比较适宜的距离。
早期研究得出的数据为1.2~3.5米,当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去看。社交距离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的关系,其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
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
这一距离对双方没有过多的约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谈。私人距离指的是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时常见的距离。
数据定在45厘米到1.2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减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即45厘米;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端,即1.2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