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驸马是否真有其事
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十国春秋》中《前蜀》12则记载了黄崇嘏的生平事迹。
黄崇嘏是临邛(今四川邛崃)人,父亲曾在蜀中任使君(州郡的长官),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诗善文,棋琴书画,无一不精。她12岁时父母相继亡故后,家境清寒,与老保姆相依为生。
成年后常女扮男装,游历川东、川西,增长阅历见识。公元888年(唐僖宗文德元年)有一次县城发生大火灾,她正以男装偶从乡间来城,路经现场被诬为纵火人,由知县派人押送到州里,知州周庠“令系狱中”。
她听说周庠为官清正,就写诗辩冤, 诗云: 偶离幽隐住临邛, 行止坚贞比涧松。 何事政清如水镜, 绊他野鹤向深笼。
周庠得诗后,惊其才情,便亲自召见黄崇嘏,查询实情。黄崇嘏自称“乡贡进士”(地方 *** 贡送到朝廷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
实际上黄崇嘏并未参加进士考试,目前尚无史料证实前蜀王建时开过科举),并说:“学生知文识礼,一向奉公守法,怎会做出纵火犯罪之事,实属被人诬陷,恳请大人明察。”周庠见她举止斯文,态度从容,判定是无辜蒙冤,“随命释放”。
几天后,黄崇嘏“复献长歌”,洋洋洒洒,意新韵美,周庠更为惊奇,就在学院召见她。让她与自己的儿子、侄子一起研讨学问。
黄崇嘏多才多艺,“雅善琴弈妙书画”,更得到周庠赞赏,不久,就举荐她 *** 司户参军(八品小官)。黄崇嘏到任后,办事干练,一些积压多年的疑难案件也很快审理清楚,“胥吏畏服”。
上任一年,卓有治绩。 周庠见黄崇嘏英俊多才,三十尚未成家,就主动提出把心爱的女儿嫁给黄崇嘏。
正当周庠等候黄崇嘏遣媒送聘的时候,黄崇嘏却送来一封辞职求隐的信,并附了一首诗: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 自服蓝衫居郡椽,永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身铿然白璧姿。 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黄崇嘏这首诗表明:自己女扮男装,当了州里的小官后,就再未梳妆打扮了,但仍然像“青松”、“白璧”那样保持姑娘的操守,立身清正。如果周庠要让自己作“女婿”的话,只好祈愿老天能马上把自己变成男子。
周庠览诗之后,方知黄崇嘏是个女子,急忙召见,仔细询问,才得知黄崇嘏为黄使君之女,周庠“益嘉其贞节”,就顺从了她的意愿,赠送了一笔生活费,让她辞官归乡里,此后她与一老妪一起生活在蓬舍,守贫而终。 后来,金元杂剧《春桃记》、明代徐渭杂剧《女状元辞凰得凤》,均记黄崇嘏中状元之事。
明代杨慎的笔记《杨升庵外传》亦记此事。这些戏曲、笔记主要内容大体相同,都记黄崇嘏20岁女扮男装赴成都应考,高中头名状元。
主考官周庠时为宰相,喜其英俊多才,欲以为婿,黄写诗婉拒,周得知真相后方才作罢。次科周庠之子周凤羽亦中状元,周庠则改以黄为媳。
蜀王封黄崇嘏为夫人,并加号清奇君。 现在,邛崃市火井镇银台村有崇嘏山,崇嘏塔、崇嘏墓、状元桥,原山顶的崇嘏庙已毁,遗址有“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的石碑。
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所立黄崇嘏墓碑文及黄故里传说,黄崇嘏的身世又有所不同:黄之兄黄彦屡试不中,忧愤而死,为出这口怨气,黄崇嘏毅然决定女扮男装应考而中状元,后任司户参军,后来丞相周庠将她的书信转呈皇上,批准黄崇嘏“状元身乘侍郎之父移归梓里”,她回乡葬父后,依母姓改名杨姑,隐居于铜鼓山中,后贫病而死,终年41岁。后人为弘扬她挑战世俗的精神,将铜鼓山改名崇嘏山。
虽然“中状元”之事属后人附会而非史实,但由于黄崇嘏是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才女,确曾女扮男装,当过司户参军,有理政之才,又曾以诗辞婚,富有传奇性,加之文人编成剧本,因而流传后世,影响很大。明人郎瑛在《七类修稿》中以封建卫道者的口吻指责黄崇嘏有“三不洁”:“伪为男子上诗,一不洁也。
服役为吏,周旋于男子中,二不洁也。事露而不能告所愿,复以诗戏,三不洁也。
何谓青松、白璧之操耶?”而清代女诗人王筠则非常敬佩黄崇嘏,把黄与女扮男装的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并列,在《鹧鸪天》一词中唱道:“闺阁沉埋十数年,不能身贵不能仙。读书每羡班超志,把酒长吟太白篇。
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玉堂金马生无分,好把心情付梦诠。”
表达了封建社会中女子怀才不遇、难展抱负的悲愤心情,并为此写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传奇《繁华梦》。现在流行全国的黄梅戏《女驸马》,演冯素卿因继母不贤,被迫离家,女扮男装后考中状元,招为驸马,亦因巧于应付,化险为夷,终于与丈夫李兆廷团聚的故事,大概也是由黄崇嘏女扮男装招为相婿的故事敷衍而成。
成都温江作者冯晚榆最近创作了23集电视连续剧《之一女状元黄崇嘏》,还获得了成都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颁发的鼓励奖。作为艺术创作,这自然是可喜的,但不能把它作为史事看待。
在由唐至清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时代,共有592名文科状元和118名武科状元,全是男性。在 *** 的封建社会,是不会有女状元的,只有太平天国时期的东王杨秀清曾开女试,南京姑娘傅善祥考中状元,她才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总之,黄崇嘏确实是有诗才又有理政之才的才女,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为妇女争光,。
2.唐朝女子是怎样化妆的
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
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 *** *** ,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 *** ,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 *** *** 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 *** 米粉,仍然采用这种 *** 。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 *** ,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 *** 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
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姹紫嫣红话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
《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
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除了红蓝外, *** 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
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 *** 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