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族的风俗礼仪
礼仪 有献哈达、磕头、鞠躬、敬酒、敬茶等。
献哈达 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古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 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马致礼。
敬酒敬茶 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敬酒以满怀为敬,主人先做,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一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 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藏族禁忌 藏族禁忌较多,有行为、宗教、语言、食物及生产劳动等诸方面。生活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 *** 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语言禁忌 :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生产禁忌: 不打 *** 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藏族服饰 迪庆藏族男子服饰基本相间。-般着右襟齐腰高领镶金银边短衫,称“对通”。讲穷层次重 叠,选料颜色醒日,外穿用布、毛呢、氆氇、绸缎等 *** 的“楚巴”。有银刀、 *** 符、钱包等各种精美的饰品。有乌拉靴、长统皮鞋,金绒藏靴居多。东旺、格咱、尼汝藏族妇女穿连衣裙式女装居多,多以自织氆氇为料,上段色彩鲜艳,下段为百褶裙,裙长及膝,褶裙仅在身后,后摆呈半圆形,裙下镶有五彩虹边及彩边。大中甸、小中甸妇女身着长袖女藏袍和大襟短坎肩,坎肩领口、襟边攘有五色花边,状如彩虹,裤子用黑、蓝色料子。青年人披黑羊皮,类似披风。尼西妇女又多穿白色衣裤。德饮归女上身穿长袖彩绸衫,其颜色有深绎色、深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外着无袖大襟长袍,其料有“龙凤”图案或“寿”字图案的彩缎、丝绸和氆氇等。下身穿宽而长曳的百褶裙。维西塔城一带妇女多穿大襟宽袖短袄,外罩坎肩,下穿长裙。近年来,迪庆妇女喜穿现代女式藏装者届多。迪庆妇女佩饰有玛瑙、珊瑚、玉石、项链,耳坠银制镶玉大耳环等。
2.藏族礼仪风俗
两膝跪地,双手合抱放在地上,头低下触到手。再拜 :拜两次叫再拜,是进一步表示敬意的行礼方式。
跪:两膝着地,腰和腿伸直,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 稽首:它是跪拜礼的一种,后来行这种礼不限于君臣之间。行这种礼时,跪在地上,伸出头在地上作较长时间停留。
拱、拱手、作揖:这是三种相同的行礼方式。 磕头: 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进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
唱喏:古时男子行的礼。给人作揖,同时向人说致敬的话。
道万福:特指女子与人见面时所行的敬礼。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寿:以酒或以物向别人祝福。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3.藏族的风俗习惯的民族礼仪
礼仪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更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
更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更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
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
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26] 。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
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
4.藏族的礼仪有哪些
藏族的礼仪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见尊长、觐见佛像、
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
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人民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献给菩萨和近亲作彩箭用,是
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
候用。
磕头:磕头也是藏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觐见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
者磕头。磕头可分为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头三种,在大昭寺、布达拉宫及其他有宗
教活动的寺庙中,常常可以见到磕长头的人群。我曾经去过几次大昭寺,不论大昭
寺是否开放,在它的门外都可以看到磕长头的人群,目睹这种场面,你不得不为那
种虔诚所震撼:人们面向大昭寺,有节律地低头、双手合十、下跪、五心投地(手
心,脚心、心脏),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同一动作,他们之中,不乏有衣裳褴椂者,
他们往往是从千里之外的地方,一步一磕头的就这样磕过来的,磕到大昭寺才算到
达目的地。试问普天之下,哪里还有像藏族对佛教这样的虔诚?甚至是在佛教的发
源地印度。我个人认为: *** 长期的落后、封闭状态,造就了 *** 对宗教地如此虔
诚,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愚昧,不论 *** 对他们有多么的好,都无法取
代宗教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曾经有一位藏族干部对我说过: *** 对 *** 长期的援
助,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可以说 *** 确实是他们今生的依靠,但来世仍就掌握在
*** 手中,不相信 *** ,就不能得到转世。试想一下,这是多么的可悲!
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低
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
敬酒茶: *** 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裸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将一满
杯喝干,(也就是三口一杯,而前三口只须浅酌一下即可,客人每喝一口,主人都
为你续满,到第四下才一干而净。 *** 现在几乎全喝啤酒了,一次同藏族同志过林
卡,藏族同志给我们敬酒,说好是三口一杯,杯子也就是我们内地喝啤酒的那种杯
子,我们的一位同志在喝酒时,之一口几乎将杯子喝干,藏族同志马上给他续满,
如是者四下,第四杯又必须一口喝干,我们的这位同志马上下课)。三口一杯是约
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会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看不起他
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
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貌。
5.藏族婚俗礼仪
择婚 过去 *** 贵族家庭的子女,男孩到了16岁,女孩14岁至15岁时,父母们便开始考虑他们的婚姻,选定配婚对象。
首先要为子女暗地选好几家与自己家族地位相当的姑娘或男子后,一般是先委派家族里的强佐(即管家)作为主人的代表,带上缎绸、藏银、食物及哈达等礼品前去已择定的某个家族提亲,并请求告知家府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其家族同意作候选亲事,便会很乐意地告知子女的属相和元素。 如果不同意,他们就会以子女已经定好亲事或不愿过早让子女结婚等为理由来婉言谢绝。
当强佐(管家)获得对方的属相和元素后,家族要请高僧占卜,看与谁结缘合适。 求婚和定婚 经高僧择定与谁结缘后,便由家族内品位更高的兄弟或舅舅带上丰盛的彩礼和清单,前往择定的家族求亲。
送礼谈妥后,再请高僧占卜,择出订婚吉日。 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
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求婚之家献上礼物,特别向家母送上一块"帮典",用来作为母亲养育女儿之"奶钱"。
之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放在高脚盘内,由证人高声朗读,另一证人认真核对。念毕,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婚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向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
举行订婚仪式时,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女方家宴请宾客,欢聚一天;傍晚男方家人离开时,女方家庭向每个来客献一条哈达。
举行婚礼 男方家请星相师卜算黄道吉日以确定婚期(藏语"念孜")。举行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和眼饰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穿戴。
迎亲这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身份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和彩箭,彩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并牵上一匹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且是怀孕的、打扮考究的母马以供新娘乘骑,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 女方在马队到达之前,要举行敬"切玛"茶酒等告别仪式。
当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接着又将璁玉放在新娘头顶,表示新娘已属于男方家人。女方送新娘出嫁,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出门时,女方家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
马队起程,领队的应是属相更好的(一般都请星相师),他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拿着九宫八卦图,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娘家随侍新娘出嫁的随从。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3次酒如果路上遇到抬病人、倒垃圾、背空筐子的人,便认为是不吉利,婚后要请僧人念经消灾。
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青"(大歌),新娘则要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
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成"?e"符号。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
新娘到夫家门前,先喝3口酥油茶再下马,脚要踩在撒有青稞和茶叶的地上。 新郎母亲提着一桶牛奶欢迎新娘。
新娘用左手中指浸奶水,向天弹洒几点,表示感谢神灵后,由新郎给新娘献上哈达,方能迎新娘进门。 传统的进门仪式十分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喝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 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后,首先要给家族护法神祈拜。
尔后新娘要坐在新郎身旁和双方亲属围坐一起会餐、互送礼物。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也献哈达、送礼品,以表示祝福。
然后把一对新人引上房屋顶层,由喇嘛诵经,祈求家神庇护新娘。当屋顶竖立起一杆经幡时,新娘家的代表即庄严地宣布:从此,新娘同新郎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婚礼一般都要举行5至15天,这要根据家族经济状况来决定。在举行婚礼的几天里,也有特别亲近的亲戚或朋友包下婚礼中某一天的全部支出。
婚礼的几天里都请有专人跳藏戏唱歌助兴。 婚后 婚后的第1天,新娘与新郎要很早起床,在守护家神前拜神祈祷。
婚后第1月,新娘不得入公婆的住房,1个月后,公婆正式召见新婚夫妇,从此新娘就随便出入公婆住房了。 新婚满3个月或6个月后,新娘(或新郎)得偕同配偶返回自己家族小住一段时间,时间必须经高僧择定吉日,并通知女方(或男方)家族作迎接准备。
回门的当天,新婚夫妇与父母一同带上随仆及丰盛的礼品前往,女方(或男方)家族要在宅院门前也要画好"永仲"摆设各种谷物、茶叶等生活用品迎接。一般父母在家等候,派强佐在宅院外迎接入室内,两家父母互献哈达,敬酥油茶和"切玛",并相互祝贺。
新娘和新郎要在家族护法神前祈拜祷告。 至此,婚配的全部过程即告结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