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旅游景点大全
大足旅游景点:大足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窟。
1、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旅游景区,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北1.5公里的北山。
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2、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2公里,海拔514米。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造像开凿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崖面长86米,高3.5-10.2米,通编为15号。其中造像5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龙洞、真武大帝等道教题材。
3、石篆山石窟
石篆山位于重庆市大足县。从大足县城往西南行25公里,有座石篆山。山上有庙,名佛惠寺。寺外有石窟,是隐蔽的石刻区,集中于佛湾和千佛岩两区,为儒、释、道三教混存群雕,约四五千躯。这里造像规模庞大,像一颗深深埋藏在泥土里的珠玉,映衬着一部未翻开的历史。
重庆市内旅游景点介绍
重庆市内旅游景点介绍
重庆市内旅游景点介绍给大家,不览夜景,未到重庆,没有领略过重庆的夜景绝对是一大遗憾。重庆市内旅游景点有哪些?
1、大足石刻 AAAAA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忧秀代表。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6万余躯,石刻铭文10万余字,总称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北山,即古龙岗山,共290龛窟。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皤龙“心神车”尤为奇伟。
其间净宝瓶观音、多罗、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等,雕刻对称,严谨有序,浑然一体。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为此间石刻之精华。北宋著名书家蔡京所书《赵懿简公神道碑》,碑高3.7米,宽1.37米,书法艺术价值较高。宝顶山,风景幽丽,共13处石刻,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更大。
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
2、长江三峡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处,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市内的有瞿塘峡和巫峡,西陵峡属湖北省地域。翟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峡,又称夔峡。
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六江。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峡内有铁锁关、古栈道、风箱峡、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凤凰饮泉、犀牛望月、黄金洞、七道门洞等多处景点。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
西起巫山县人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组成。三台是“楚阳台、授书台、斩龙台”。
3、 大宁河小三峡 AAAAA
大宁河小三峡即为著名的巫山小三峡。大宁河发源于陕西省平利县的中南山,流经重山峻岭和大小峡谷,一路容纳百川清流,穿过巫溪、巫山之间的云崖险峰,注入巫峡西口的浩浩长江。
大宁河千姿百态,神秘莫测,过去长期隐匿无声,今年由于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它初露真容,即一鸣惊人。有人赞颂它“不是三峡,胜似三峡”,“神矣绝矣,叹为观止矣”。大宁河小三峡是龙门峡、铁棺峡和滴翠峡的统称,它是大宁河风景的精华所在。小三峡南起巫山县,北至大昌古城,全长约60千米。
4、万盛石林 AAAA
重庆市万盛石林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南部的万盛区,距重庆市区89公里(全高速),景区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其成岩年代距今约4.6 亿年,比云南路南石林成岩期早2亿年,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林。
其主要景观有芦花湖、情侣石、万成奔腾、莲花争妍、香炉胜景、千塔雄矗、化石长廊、水上石林、天下之一石扇、地缝一线天等。还有多姿多彩、秀丽壮观的'天门溶洞与地表石林交相辉映。浓郁、纯朴的苗家风情及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使石林更添情趣。
经过多年系统的开发建设,万盛石林全面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显示出巨大的综合旅游观光价值和科考价值,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十佳旅游景区”。
漫步石林,可以在许多石头上发现一个个形似虾类、通体呈黄褐色的彩色化石——珠角石,它由6亿年前的海洋生物演变而成。其鲜艳的颜色来源于演变过程中体外外含铁物质的置换作用。据考证,世界上化石的颜色多呈灰白色或没有颜色,象这样颜色鲜艳。
5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 AAAAA
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国家级AAAAA级景区。它包括重庆武隆旅游景点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这三部分。天生三桥地处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与武隆县之间;仙女山位于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地处重庆东部武陵山脉;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千米处的芙蓉江畔。
天生三桥、芙蓉洞、仙女山和后坪冲蚀型天坑三个喀斯特景点已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
重庆大足县周边比较好玩一点的旅游景点,请详细讲一下,如:坐几路车等
城区就是北山和南山,都是植被比较好的公园,坐1路公交车都可以到达,南山虽然人气没的北山高,但是我推荐去南山,上面有南山石刻博物馆,里面植被特别好,有几百年的大树,郊区就是宝顶石刻和龙水湖了,都不是很远 ,对,还有荷花山庄,有今年的荷花博览会,已经开幕了,开的很漂亮,值得推荐!
大足石刻
20多年前,我之一次参观重庆大足石刻时,道路泥泞,景区还不完善,也没有导游,不为佛所动,不为文化遗产而骄傲,时间久了,记忆中便只残留些碎片了。近两年,我多次陪外地客人去参观大足石刻,发现景区变化挺大。前两天因工作关系,再次陪同外地客人来到距重庆市中心130公里外的大足宝顶山游览。随导游讲解和参观,不由对大足石刻鬼斧神工的工艺及创意所叹服,也为自己能身在重庆而自豪!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县,全县有石刻40余处,以宝顶山、北山的规模更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被誉为“唐宋时刻艺术圣殿”,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品,摩岩造像达5万多尊、87类题材,“横融儒、释、道,纵贯千余载”,“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也达到了高度统一。在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它又有别于西北和中原的早期石窟。不但有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更具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具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它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蜚声中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宝顶山则是世界石窟的压轴之作,始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其中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和长达31米的卧佛著称。
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更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更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佛像是横卧着的,人们就叫它卧佛。佛前有一弧形沟壑,自然形成了仙界、人间的分界线,所以每次去我就要示意客人站在仙界内为其拍照纪念。这幅图画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宁静的气氛,而没有惊恐慌乱的情景。宝顶山这尊卧佛是半身像。他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有种于有限中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故大足民间对宝顶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给人插上了无限想象的翅膀。
《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传说本来1009只手才是最顶点,由于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皇帝为“九五之尊”,故雕刻了1007只。)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人们称它是人间唯一的千手观音石雕像,是天下一绝!金光闪闪的千手、千眼观音,令游人莫不叹为观止!
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仿佛古代的连环图画。据导游介绍,其中穿着开裆裤、摸着妈妈奶头吃奶的孩子的形象,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穿开裆裤的唯一石刻记录。
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不少人认为,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
著名的六道轮回像,全图刻相114身,宣扬佛教的“因果 *** ,轮回转世,灵魂不灭”的哲理。
华严三圣像,在宝顶大佛湾南岩东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为毗卢舍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三尊像合称“华严三圣’。雕刻的精美不用多说了,最奇特的是文殊手里托的宝塔,高1.8米,重千斤,却一点都没倒。其秘密在于象撑弓式的袈裟,把重力引向地面,据说重庆铜梁的纪念馆门前的雕塑是从这里得出的灵感。
当身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漫步在这一方净土,在欣赏石刻、山色、美景的同时,经过短暂佛教的从善教义的洗涤,仿佛灵魂变得清澈了许多,更加明了生命的意义所在,更加接近生命本来的意义。
(于2007年4月23日)
大足风景区有哪些?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长约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还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更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更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06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1.3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50公顷。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更具特色。如第2号 *** 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