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翁丁佤寨”有着怎样的历史?
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佤寨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环抱中,据当地的老人介绍,树是保护村子的神林,周边的树都不能。里面则仍然保留着最为完整的传统草房以及佤族图腾、神林、寨桩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诉说着佤族的沧桑历史和千年传承。
佤族人的皮肤很黑,健康的黝黑,小孩子也不例外。上了岁数的老人,不分男女都爱叼着个用山上竹子做的烟斗,静下来时抽上几口,看着别有一番乡村味道。沿着窄路小径往里面走,茅草木屋、猪圈狗棚鸡舍紧挨在一起,身着极具民族特色佤族服饰的妇女在不大的院子内纯手工织起了布,孩子们则相互嬉戏,相伴的是房屋内外无数的牛头。走进村民家,好客的主人会用听不懂的方言和常喝的苦茶来招待你,而如果人家的门口插着树枝挂着绿叶,则表示家里有新生命诞生。爬上村后的小山坡,可以俯瞰整个村子的全貌,只见炊烟从茅草屋中袅袅升起,一幅恬静安详的画面。佤族传统部落的接待方式很是热情,由木鼓伴奏的佤族迎宾歌唱给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客人。
因为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这里被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所以翁丁原始佤族部落2006年就在云南省人民 *** 公布的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随着全国乃至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游客逐渐多起来,翁丁也开始将传统的佤族风俗文化传递、展示给外面世界的人们。
西盟佤族自治县旅游景点
西盟佤族自治县旅游景点众多,有三 *** 佛房遗址、勐梭龙潭-龙摩爷景区、里坎瀑布景区、木依吉神谷景区、佤山榕树王、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佤山云海、佤山天池、博航佤族生态村、国门之一寨——勐卡镇娜妥坝等景点。
三 *** 佛房遗址是普洱市西盟县的一个风格独特的佛教建筑遗址,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建筑结构也很精致。遗址在云南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坎镇水库公园南西边的佛殿山顶上,平地中央,有三座相依而立的用块石垒砌而成的方形凸形石塔,四周还有残留围墙。
佤邦旅游注意事项
1、不能用脚指物,席地而坐时不能用脚对着人,不能从坐卧的人身上跨过去,否则视为对人的不尊重。
2、进屋要脱鞋,否则认为是看不起主人。
3、不要随意摸别人的头部,包括小孩。
4、忌用左手行礼、进食、送物和接物。
5、注意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不要用手触摸牛头。
6、不建议带年龄过小的孩子去龙摩爷圣地。
瓦岗寨是一个什么样的景区?
清明放假路过滑县,听说有一个瓦岗寨景区,据说是隋唐的瓦岗寨遗址,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以为瓦岗寨应该是易守难攻的山林地带,可是滑县一马平川,起义军是如何能抵抗隋军的围剿而不断壮大的?怀着疑问驾车直奔滑县的瓦岗寨乡。瓦岗寨景区也可以说是瓦岗寨点将台景区,是以点将台遗址作为中心,汇集建筑了一些有关瓦岗传说的建筑,形成的瓦岗寨文化景区。
景区入口原来的点将台遗址牌匾换成了瓦岗寨三个大字,边上的的点将台景区石碑也换成了瓦岗寨景区,栅栏也被城墙所代替。门票20 元/人,售票窗口放着“门票售出,概不退票”的特别提示牌让人匪夷所思。
进入景区,是瓦岗寨大运河位置图,对比当时的地形地貌,终于明白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起义根据地了。 隋朝时瓦岗地处古黄河的东南岸,北临黄河白马渡口,南与通济渠(南运河)相望;西边跨黄河距永济渠(北运河)不过百里之遥,瓦岗正处在南北大运河的喇叭口外。南北运河是隋朝的交通大动脉,瓦岗堪称军事战略要地。然而,就瓦岗而言,在东郡境内又是个偏僻的地方。这里因黄河多次泛滥,造成土岭起伏,树木丛生,沟壑纵横,水鸟成群,芦苇遍野,这种环境,既便于屯兵,又便于出击。于是翟让便选择瓦岗为揭竿起义之地。
沿路而行,跨过一座可能是代表某种河流的小桥,岸边有一个小小的土岗,代表著名的“瓦岗”。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五O二年夏天,齐国出兵进攻鲁国西部边远之地。晋国土鞅等率兵前来援救鲁国,鲁定公在瓦地与晋国救兵会师。事后,人们为纪念这次意义重大的会师,便在一处土岗上用砖瓦建造了一座亭子,俗称“瓦亭”因“瓦亭’’建在土岗上,此后人们就把此地简称为“瓦岗。’’
点将台就位于进门的不远处,是四柱双层重檐结构,据说四柱代表 代表着瓦岗军四位骠骑大将军――程咬金、秦叔宝、罗世信、赵仁基。双层重檐每面梁架设三个斗拱架托,瓦檐外伸,檐角上翘,共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代表着瓦岗军从公元611年揭竿到618年失败,八年的辉煌历程。在其他地方看的亭子很多,多是四柱,也有双层,没想到在这里居然给亭子赋予了这么深的含义,看来这个景区的文化底蕴应该很深。
厅内正中是《瓦岗军发祥地》石碑,碑分为四层,从下至上分别代表着翟让揭竿、荥阳大捷、洛口建政、李密投唐----瓦岗军的四次重大 历史 转折点,第三层石座最厚,而且雕刻着丰硕的果实,代表着瓦岗军洛口建政时拥兵百万、义军盟主的辉煌成就。上有六棱塔型碑帽,也分四层,代表了破隋兴唐、名垂青史的四位大唐国公。石碑正面刻有“瓦岗军发祥地”六个大字,背面刻有“点将台遗址”五个大字,西面刻有千余字的“瓦岗军点将台遗址碑记”,东面刻有“瓦岗军主要人物简介”。看着介绍,顿时觉得平常的一个亭、一个平常的碑简直就是一部“瓦岗史”。好在亭子里面的梁、榫、卯没有具体的含义。
点将台前有“隋唐八大锤”的塑像, 金锤李元霸、银锤裴元庆、铜锤秦用、铁锤梁士泰,八大锤其实是四个人,因为都使的是双锤,所以称为“八大锤”。照相的时候,正好在银锤裴元庆的马上坐着一个小姑娘。看我拿出手机照相,习惯地摆一个“pose”,引得周围一阵哄笑。
“八大锤”后面就是点将的塑像,我怎么看都像是列班上朝,翟让位列正中,文官武官分列两旁。查看文官和武官的标注,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文官塑像四人,分别是:李密、徐茂功、魏征、祖君彦;武官塑像五人,分别是:程咬金、王伯当、单雄信、罗成(罗士信)、张公瑾。疑惑的一是秦琼秦叔宝不在之列,二是罗成和罗士信真的是一个人吗?
佤族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的介绍!
在世界佤族文化保护区——西盟佤山,生活着8万余人的佤山各族儿女,保护区内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神秘的“勐梭龙潭”、“永克落园”、“司岗里部落”、“龙摩爷圣地”、“木依吉神谷”、 “佛殿山三 *** 遗址”等人文痕迹。境内的制陶、乐器、绘画、织染、歌舞、祭祀等活动是当今人们认识人类社会童年的活化石。当年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使人们认识了生活在群山中的阿佤人,随着旅游业的开发,相信人们将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节拍寻找到歌声中描绘的阿佤山。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西盟,将为你呈现出生态、和谐的自然风光,原始、公平的价值理念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素有“东方印第安人”之称的阿佤人,被誉为“阿佤文化的好莱坞、人类发展的活化石、历史文明的博物馆”。西盟,是民族的、中国的、世界的,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中国生态之一城简介
西盟县城座落在美丽的天然湖泊勐梭龙潭湖畔。四周被常年翠绿的原始森林所环抱,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环境、独特而浓郁的佤族风情。目前,全县已形成了集商贸、休闲、娱乐为载体,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小城镇。小城周围茂密原始森林的环绕,形成了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较好生态环境,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中国生态之一城”。 在县城方圆5㎞内,有勐梭龙潭、龙摩爷圣地、里坎瀑布、木依吉神谷、永克落、佤山榕树王景点等星罗棋布的点缀在周围,形成了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边境旅游小城镇。
编辑本段主要旅游景点:
(一) 龙摩爷景区
西盟-龙摩爷圣地
[1]【勐梭龙潭】勐梭龙潭为天然淡水湖泊,湖面海拔1170米,近似蘑菇状,面积580亩,蓄水量500万立方米,最深37米,平均深度11.5米,年平均水温23度。主要景观有:麂子窝、圣水、蟒蛇谷、龙摩爷、盘须岩、祈雨洼、将军呤、猴子崖、多情树、仙石凹、赕佛山、千指树、树包石、相思树、聚友滩、缅寺、观碧亭、王冠蕨等。 【龙摩爷】“龙摩爷”为佤语发音,意为圣地,相传是众神灵的聚集地。龙摩爷是佤族朝拜神灵,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的地方。景区内有不计其数的牛头依山势错落有致地悬于残崖绝壁和苍天古木之上,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探究神秘的阿佤文化的首选地。 【地理位置】位于西盟县城城南、勐梭龙潭附近,从县城步行即可到达。 【永克洛】“永克洛”是佤语,为“木鼓房”或“木鼓寨”之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佤族“ *** 守护者”雕像、耸立的牛头桩、剽牛桩、藤索桥和神秘的人头桩。进入“永克洛”后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多的木鼓群落和天下之一大木鼓,这里还有《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纪念碑。《阿佤人民唱新歌》创作源于佤族民间的民歌《白鹇鸟》,2002年被定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歌。
(二)里坎瀑布景区
里坎瀑布景区
【基本概况】里坎是傣语的发音,意为猴子经常玩耍的地方。景区内有雄伟壮观的里坎瀑布、惊险 *** 的佤族藤索桥和极具药用价值的砂仁林。在里坎,你可以在水珠四溢的瀑布下充分感受从摇晃不定的藤索桥上走过时的惊心动魄,可以欣赏到如画般的傣家田园风光……里坎,是现代都市人调节心情,释放压力、解除烦闷和疲劳的首选地。 【地理位置】位于西盟县东北,勐梭镇里坎寨子附近,距县城约5公里。 【交通状况】景区由县道往勐梭河方向出发,驱车前往约十多分钟可到达。 木依吉神谷景区
(三)木依吉神谷景区
【基本概况】木依吉景区依山傍水,环境幽谧,清澈的泉水从古老的密林深处流出,穿行于原生态的森林和灌木丛中。主要景观有“榕树”、“木依吉神像”、“岩画”、“人头桩”、五“神潭”等。 【地理位置】位于西盟县城城南、勐梭龙潭附近的密林中。距县城约五公里。 【交通状况】景区由县道往勐梭镇方向出发,驱车前往约十来分钟可到达。
(四)其它景点、景观
【佤山榕树王】位于澜沧县至西盟县的老路——募西线四十八公里处,距新县城约12公里。榕树五高约60余米、树冠直径长约100米、下垂气生根20多棵,宽幅达50多米,形成别具特色的独树成林景观。在佤山,榕树被人们尊称为神树,有村寨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有榕树。 西盟-佤山榕树王
【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位于孟连县至西盟县途中,距县城约10公里,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完整的保留了佤族传统的民居、建筑、服饰、生产生活习俗,村容寨貌民族特征鲜明,周围生态环境保扩较好,是西盟县佤族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村落之一。素以原始神秘、奇特、古朴而闻名。 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
【佤山云海】在西盟佤山,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到宛若仙境、如梦如幻的云海,秋冬两季气势蔚为壮观。佤山云海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起伏涌动,似玉带斜挎于山腰;它变化万千,如梦如幻,恍若仙境;它气势雄伟,浩瀚壮阔。云海为佤山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与巍峨的阿佤群山相映成趣。 【佤山天池】位于西盟县勐卡镇,是一个能让您领略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地方,这里空气清新、茶香四溢,是喜欢和亲近自然的您的更佳选择。 【三 *** 佛房遗址】位于西盟县勐卡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原始自然宗教向佛教过渡时期的见证产物。在这里您可以看到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 【国门之一寨】位于西盟县勐卡镇,具有“国门之一寨”美誉的“娜妥坝”是您探寻边境浓郁异国风情的好去处。 西盟民俗小常识: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最古老传说。“司岗”意为岩洞,“里”是出来,“司岗里”指人类是从崖洞里出来的。 木鼓:佤语称木鼓为“克罗”,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是我国56个民族中特有的一个鼓种,是母系氏族社会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佤寨每逢木鼓节、新火节、新水节、新米节等宗教节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娱乐的习俗。 寨心桩:是寨子居民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同心同德、维护山寨利益,与山寨共存亡的标志。其 *** 造型酷似男性生殖器,与木鼓一样出于生殖崇拜,木鼓是对女性崇拜,寨心桩的对男性崇拜。 藤索桥: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桥梁,过去用结实粗大的树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栅栏,中间搭上几段木头相互连接建而成。桥体原始古朴,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实用而且别具特色,很有观赏及科研价值,被称为现代桥梁的鼻祖。西盟南康河、南锡河、南卡江上都有这一类桥梁。 佤族民居:佤族民居为竹木结构、草屋顶“杆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柴禾或养畜禽。佤族民居因生活的地域或支系不同而在房屋装饰上有所区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