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国不再是礼仪之邦了
中国人自古淳朴好客。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是,在今天的中国,如果一个陌生人对你亲切,你想到的可能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揣摩他是不是图谋不轨;看见有人带着小孩寻求帮助,你也许会猜测那孩子是不是用来坑蒙拐骗的“托儿”;人在路边招呼你去帮个忙,你会警惕是不是附近藏着他的同伙,正等着傻瓜自投罗网。 相反,中国人到了西方,更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人的友好。
走在路上,不认识的人也会对你微笑,跟你打招呼;要是车子坏了,常常有人停下来问你要不要帮助;如果你有小孩在身边,人们更是要踊跃伸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是古人心中的礼仪之邦。今天为何在文明礼仪的故乡,反而不见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充满了戒心呢?这种戒心还不仅仅限于陌生人。
上下级、邻里、同事、甚至于亲朋好友之间,也常常存在防范心理。酒桌上的觥筹交错和“推心置腹”,掩不住背后看透世态炎凉后那颗自我保护的对他人的戒心。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座警戒森严的城池。互相间的戒心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
正常社会的人并非完全没有戒心,看到鬼鬼祟祟的人,有戒心是无可厚非的。而中国人目前的戒心并非来自对方传递的信息,戒心不是因为对方,而是看到人就自己产生戒心,上来就假定对方有不好的企图。
人人见面有戒心,时刻防备他人,这不是人的正常状态。有人说中国人活得真累。
确实如此。 人都单纯过,相信过,真心付出过。
但今天的我们,为何成了这样?…… 在不相信道德、不相信神明、不相信天理的社会里,似乎只有用更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去提防别人,才可能换来一点安全感。长期下来,这种敌视防范心理就成了人们潜意识里的习惯性想法,戒备别人成了社会的常态。
群体戒心可以说是传统信仰和道德被摧毁后的必然结果。
2.一个泱泱大国曾经的礼仪之邦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今天变成了一个没
德国人给母亲煎个鸡蛋,要说,不是我们没有素质,是你们太有“素质”了:这是我用爱心给你做的鸡蛋呢。
中国人的素质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什么原因?中国人在老家都是这样的啊,去外国旅游了,你要他立马改变,不现实。国人说了!当然这只是在孝方面举了个例子。
世间最难的是什么,标准。素质的标准是什么,什么叫有素质,什么叫没有素质,要比的是什么素质,不用说有很多原因,有文化上的原因,有历史上的原因,有环境上的原因等等。
外国人说中国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当然,我不是说这个东西好,是希望举一反三,让人有所明悟有木有素质,你要看跟谁比。
3.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由礼仪之邦退化为现在的素质低的民族
社会礼义不在,人心不古,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又有什么证据说明我们是“礼仪之邦”呢?“礼仪之邦”是不是自封不是很清楚。
退化之说也不一定成立,因为评说“礼仪之邦”和“素质高低”两者的标准并不相同。今天,我们所说的“素质”,大部分是按照西方的礼节进行评论的,因此,跟儒家经典之类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如今的退化,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跟近现代的文化断层有关。社会的整体素质还是决定于社会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儒家经典传授的,是基本的“仁义礼智信”。而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文化断层和现代的商业利益追逐,基本的儒家价值观已经消失,所以造成这种人心不古的状况。
楼主满腔热情值得赞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