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昌去瑞金自驾游攻略
驾车路线:全程约144.7公里
起点:广昌县
1.抚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解放南路行驶730米,左前方转弯
2) 行驶480米,右转进入沿江路
3) 沿沿江路行驶1.6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烟汕线
4) 沿烟汕线行驶6.9公里,朝石城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烟汕线
5) 沿烟汕线行驶9.6公里,左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990米,直行进入济广高速
3.沿济广高速行驶106.1公里,朝于都/赣州/瑞金西/云石山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厦蓉高速
5.赣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厦蓉高速行驶4.7公里,在G323/瑞金西/云石山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4.1公里,直行进入厦蓉高速
3) 沿厦蓉高速行驶4.3公里,朝安庆/鹰潭/厦门/南昌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4) 沿匝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济广高速
5) 沿济广高速行驶2.2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瑞金市
广昌县气候怎么样?习俗怎么样?
广昌县位于赣东中部边陲、抚州市南端,属抚河(旴江)源头发源地,平原与丘陵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非常适宜白莲生长。广昌白莲种植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贡莲”。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仪凤年间(676—679),据明正德《建昌府志》:“白莲池在县惠安寺禅院之东,唐仪凤年间,居人曾延种红莲,数载忽变为白,花瓣中得金范观音像,延乃舍宅为寺,后数年又变为碧。宋熙宁间,长老智侬重修院寺,池中后产瑞莲花,因建堂于池上,以表其瑞。至今已有1300多年。
关于广昌种莲历史,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远古时瘟疫流行,一位心地善良、法力无边的越族莲女,手持莲花驱散了病魔,救了全村人性命,并教会人们种莲。从此,白莲生长茂盛,瘟疫灭绝,人丁兴旺。另外,越族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人人身上都画有莲瓣纹饰。广昌从地理范围来看属于古越族人居住和活动之地,因此,广昌在唐“仪凤”年前,自古就有种莲的习俗当属情理之中。在一千多年白莲生产历史中,广昌民间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莲相关的民俗。广昌民间莲花灯彩,如手提莲花灯、肩挑莲花篮、莲蓬灯、莲碗灯、莲藕灯等,颇具地方特色。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莲农们称是“莲花生日”(习惯简称为“莲花节”),在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三天里要举行莲神太子庙会,酬莲神,祈福祉,庆丰收,赣、闽等数省边界民众都赶来参与,热闹非凡。
广昌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莲乡”。相传,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莲花生日,县太爷便邀请乡贤墨客,坐在依山傍水、造型别致的亭台水阁里,透过漏窗,居高临下,观赏莲田景色,作诗抒怀。有诗为证“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凤”。后“莲香堂”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代相沿。在民间口语中“香”与“乡”谐音,以后民间就称广昌为“莲乡”。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断有报刊、杂志将广昌称为“莲乡”,其中最权威的要数《中国经济名都、名乡、名号》一书(中国发展出版社马洪主编)。1995年,广昌县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届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荣摘“中国通芯白莲之乡”桂冠。1999年4月,在《人民日报》推出的“中国特色之乡”大型宣传活动中,广昌县又被授予“中国优质白莲之乡”称号。”莲花古镇“驿前因千百年来盛产白莲和形成白莲集散销售圩市而闻名于世,至今保存的五十余栋明清古建筑群中,随处可见的雕刻精美的莲花装饰图案,因而名声在外。近几年来,省、市相关部门已把驿前作为“中国莲文化的发源地”,向社会推介特色旅游,省 *** 于2003年公布驿前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广昌白莲以色白、粒大、味甘清香、炖煮易烂、汤清肉绵、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而驰名中外,有独特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传统的滋补保健食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莲子以豫章汝南者良。”相传广昌白莲是由有皮、有心的红莲发展而来的。莲子有种皮就会有涩味,内隐有碧绿的莲芯就会有苦味。一位贤慧的巧媳妇叫巧莲,为治好患病的婆婆,发明了加工通芯白莲的技术,因而受到当世人们的赞扬。据了解,广昌白莲传统加工技艺自隋唐起源,经后人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技艺。广昌白莲的传统加工技术主要包括采摘、脱粒、去壳、漂洗、通芯、烘烤等十几道手工工序,每个过程都有严格的讲究和要求,如果掌握得不好,加工的通芯白莲色泽难看、风味不佳、品质变劣。特别是烘烤这道工序,火候控制非常关键,需要有经验的莲农言传身教,师脉相承。要掌握好这一整套传统的加工技术,必须要有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在广昌,由于白莲种植历史悠久,农民从小就受到这种传统加工技术的熏陶,因此大都能熟练掌握一整套传统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故生产加工的通芯白莲皆具备原产地广昌白莲的独特风味。而其他地区种植的广昌白莲,在生育期、开花数量、产量、蛋白质含量、“莲眯”和“氧化黄心树宁碱”含量等方面均明显不如原产地广昌,风味更不如原产地。因此,广昌白莲与其他子莲品种相比,的确有其独特之处,是一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品种。
建国初期,广昌县白莲生产面积仅为3627亩,主要分布在驿前、赤水、头陂、水南等乡镇。二十世纪70年代,该县开展白莲新品种选育和白莲种子秋播繁育试验,选育并推广了“广莲1号”白莲新品种,促进了广昌白莲的发展。1984年,广昌成立了全国之一家白莲科学研究所,对白莲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综合利用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并成功培育了“赣莲85-4”、“赣莲85-5”、“赣莲62”等新品种,在全县16个乡镇大面积推广。80年代广昌白莲得到大发展,种植面积由初期的1万亩左右发展到8万亩左右,产值达1.2亿元以上,成为广昌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进入90年代,广昌白莲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 *** ,开展白莲航天诱变育种研究,并成功培育了“太空莲”系列品种。“太空莲”系列品种具有生育期长、花多、蓬大、粒大、结实率高、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是目前更优秀的子莲新品种。同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含量丰富的品质特征,其粗蛋白比常规品种高2-3个百分点。广昌大力推广这一新品种,建立起万亩白莲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200多个白莲生产专业村、11个白莲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形成百里白莲带,目前白莲种植面积达13万亩,其中太空莲种植率达98%以上,年总产1000万公斤,成为全国更大白莲产区。在全国白莲产区,100多万亩白莲已有80%引种广昌太空莲。
为提升白莲品牌竞争力,2001年该县注册了“广昌白莲”通用商标,2004年申报了“广昌白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5月,广昌白莲获得A级绿色食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2006年,广昌创建的绿色食品白莲标准化生产基地,年底经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组评定,以97分高分通过验收,广昌白莲质量标准成为国家白莲产品标准,并正式颁布在全国实行。一系列品牌建设为广昌白莲提供了强劲的竞争力。
2008年6月,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昌有什么历史景区、
江西省广昌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自然旅游资源有:百里莲花带、青龙湖、摩崖石刻、抚(河)源飞瀑。
历史名胜有:千年古刹定心寺,明代古寺龙风岩,明清建筑群,明代雯峰书院,宋代雁塔。
列为中华之最的广昌恐龙化石、太平军战斗旧址、义军坑清营寨、苏区遗址、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依托“绿“、“红”、“古”三色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已策划出赏莲之旅、古色之旅、生态之旅、抚源之旅等。
●河东雁塔
河东雁塔又称慈生寺塔,位于旴江镇大塘村下堡村小组,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广昌建县之时,仿唐朝长安雁塔模式建造,饱经风霜,几经兴废。
"雁塔风霜"为广昌古代十景之一,惜于1986年被夷为平地。
广县为弘扬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兴建"河东森林公园",把重建河东雁塔作为公园建设的先期工程,于1998年9月至2000年2月复原竣工。
雁塔按原貌设计,外观8面7层,高51.986米。
塔有明层7个,暗层6个,砖木结构,风格、材料、色调均为仿宋营造楼阁式佛塔,造型优美,端庄古朴。
●旴河飞瀑
位于驿前镇姚西村的血木岭,是抚河发源地,《汉书·地理志》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均有记载。
更高处为灵华峰,海拔991米。
山上怪石嶙刚,且多罅隙,泉水从中喷沫而出,汩汩作响,至血木岭汇成竹管细流,开成源头活水的抚河之一流,顺着山谷形成两股溪流,一经里木庄,一经罗家地,汇成山涧小溪,流经十华里至木头坑合流,先后形成五潭七瀑布。
飞瀑珠帘高挂,一泻三折。
溪流经龙井、天井里形成驿前港。
又环绕驿前镇,穿过高虎脑、杨溪乡等地,在赤水的石咀头与塘坊港汇合,始称旴江(旴江为抚河的上游)。
旴江在广昌境内穿越驿前、高虎脑、杨溪、赤水、旴江、甘竹等6个乡镇,接纳11条港、69条溪条溪流之水,总长78.95公里,流域面积1568.5平方公里。
旴江在甘竹镇罗家村流入南丰县境,再经南城接纳黎川河,经抚州接纳宜黄河、乐安河等,形成抚河,注入鄱阳湖、长江。
因血木岭长有许多野生的中药鸡血藤,山下有“里木庄”、“木头坑”等到地名,加之崇山峻岭,坡陡路曲,故取名“血木岭”。
三字既概括了抚河发源地的山川地貌、植物特色,又点出古驿道的险峻曲折。
●龙凤岩
位于苦竹镇大陵村东华山下的峡谷里。
越小桥入外岩(普陀岩),高8-10米,宽30-53米,长5-10米,一座木质梵宇依岩而建。
沿曲折山径和蜿蜒溪流进入峡谷,行200米抵中岩(罗汉岩)。
岩高10-12米,宽50-93米,长10-50米。
拾级而上200余米处,一株古桂立于古松关侧,秋天浓香扑鼻。
穿关过鸣春桥,便到后岩。
后岩为龙凤岩的主体,三峰鼎峙,势凌霄汉。
岩在中峰(剪云峰)下,面临溪壑,石壁相蟠,左似游龙,右像凤翥,故把岩洞和寺庙命名为"龙凤岩"。
入春,岩顶飞泉瀑布如青雨纷飞,晴天也散雨,故把岩、寺称为"青雨岩","青雨寺"。
后岩高30-40米,宽40-56米,长10-22米。
青雨寺建于明弘年间(1488-1505),清初毁于兵乱,后复遭火焚而几经修缮,1934年重修。
三层佛殿随洞而设,以岩壁为殿顶。
前殿以砖砌墙,砖木飞檐,二楼为梵宫,分正偏两殿,有禅房100间,三楼殿内三尊大佛和十八罗汉雕塑精美。
茶石岩、巷里岩位于后岩东,出正殿右后,越岩顶可抵岩上岩,因有7个不规则石洞而得名"七星岩"。
此外,还有龙泉瀑、龙泉井、罗汉拜月、湖潭鱼跃、马栏坑、放生池、神女峰等胜景。
龙凤岩年接待香主、游客万人以上。
何文渊、何乔新等人曾到龙凤岩游览,写有龙凤岩游记、诗文。
1984年被列为全省三十六个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寺额题书"龙凤岩"。
●定心寺
位于赤水镇大禾村,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年),几经兴废,重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
房屋面积1000余平方米,至今保留唐宋建筑风格,是广昌保存下来的千年古寺之一,为地区重点宗教开放单位。
寺内有古桂两株,一开黄花为金桂,一开白花为银桂,一年四度开花,相传为明代云南按察使赖巽所赠。
史载;驿前赖巽幼年家贫,放牛时经常趴在西林寺旁的学馆门窗外听课。
住持月潭发现他聪明好学,就资助钱粮,帮助他完成学业。
后来月潭主持定心寺。
赖巽感恩待德,从云南送来两株桂花,月潭将它们种于三圣殿前。
寺内还藏有明代《重修定心寺记》碑刻,由吏部尚书何文渊撰文,兵部左侍郎揭稽篆额,贡生黄鉴书丹。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越朴初为该寺题书匾“定心禅寺”、“万德壮严”。
●摩崖石刻古文字符号
赤水镇古源村会背后龙山,散布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褚黑色岩石,占地约800平方米,刻划着各种古文字符号。
其笔迹有勾、勒、圈、点、横、竖、撇、捺,刻划痕迹清晰分明,粗放恢宏,神秘莫测。
1989年1月发现后,经省文物部门古文字专家实地勘察,认为系古文字无疑。
此处古文字符号面各之广、线形之古拙,堪称世界之奇,将为揭示远古人类文化奥秘,了解古文字演变,提供一部罕见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太平天国军山寨遗址
在苦竹镇潘田村,全寨为陡峭石山,主峰海拔345米,上有石池,下临深渊。
有一径名“布吊关”,古以布绳攀援至岩顶,顶宽可容数百家。
另有金星、溪岭、桥西诸关,皆悬于峭壁之上,一夫可守。
清初,陈百花义军在此立营抗清。
●一线天
东北有滴水寨。
两寨有县崖相连成环抱的形态。
崖旁两小路名岩关。
县崖环抱之中有深潭,潭东南两寨隔太余相峙,崖下小溪入深潭,小溪仅可通一竹排,立排上仰视,只见蓝天一线,名“一线天”,又叫“千担叉”,滴水寨东北有崖墓遗址。
希望能够帮到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