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断桥是几几年炸断的
鸭绿江大桥是1950年11月8日被炸断的。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发源于长白山南麓,流经吉、辽两省。全长795公里。流经丹东210公里,与东港江海分界线注入黄海。
1905年7月,日本提出在鸭绿江上架设大桥,同期提出设计书和预算大纲。大桥钢梁结构为曲弦式,共12孔,朝方每孔为60.96米,中方每孔为91.44米。为便于船舶航行,在中方第四孔架设旋转式“开闭粱”。
1909年8月施工,1911年10月竣工通车。使用中朝两国民工共51万人次。大桥全场944.2米,宽11米是鸭绿江上之一桥。1943年4月,日本侵略者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即今日中朝友谊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应朝鲜 *** 请求,党中央毛主席作出英明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从此,鸭绿江大桥便承担起志愿军过江、支援朝鲜战场军需物资供应的交通大动脉,也成为美国轰炸的主要目标。
1950年8月27日,美国空军首次对鸭绿江大桥进行扫射。1950年11月8日,美国空军派出百余架B-29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中方一侧残存的四孔,被称为断桥,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
扩展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60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有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
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后,美国当局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又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危急、中国大陆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时,中国人民不得不奋起抵抗侵略。
1950年10月,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 *** 的请求和保卫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 *** 中央和 *** 主席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东鸭绿江断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 *** 新闻网-解读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被烧毁,如何不让“廊桥”成“遗梦”?
在福建省宁德市平安县,现存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被烧毁,这件事情也在网上引起热议,从现场火灾的视频可以看出,这座拱桥被熊熊大火所覆盖,上方还冒出浓烈的烟雾,当地的消防队伍接到报警之后也之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大火也很快被扑灭,可是桥体已经被烧毁坍塌,好在这次火灾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可是这座古迹大桥损毁在大火之中,有不少网友觉得非常的可惜。
据了解,这座万安桥建于宋朝,曾经在康熙47年着火焚烧,历代都有对这座大桥进行修缮,据了解这座桥的木头比较薄,如果风吹雨淋就很容易坏掉,同时在潮湿的环境之下虫蛀的也比较厉害,附近的村民都会选择在万安桥上纳凉,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万安桥资料较全,所以修复问题不大,但其价值会有一定的折扣。
传统的消防手段不适用于木拱廊桥,需要引进先进的消防技术,并且在这座桥上还配有灭火器。特别是这些文物古建物大多是采用一些木质结构,非常易燃,还缺少防火分隔,如果遇到明火或者有人乱丢烟头就很有可能会引发火灾,就算配备了少量的灭火器,但可能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无法满足扑灭火灾的需要。
*** 一定要加强对这种古建筑的保护,因为这座万安桥经历过很多的年代,已经成为村民心目中的一个象征,就这样被烧毁实在是非常的可惜,而且这座桥在当地也非常的有名,每年都有不少的游客睦邻,而来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也带来了不少的税收和流量,对于这种古廊桥文保遗产一定要进行有效的保护,不让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万安桥失火烧毁仅剩桥头和桥墩,这场大火造成的损失有多严重?
这场大火造成20多万的损失,因为还烧毁了一些民宿,并且在这个桥上面还停着好几辆车子。
万安古桥“失火焚毁”将重建,此类事故是否可以避免?
可以避免。
万安古桥失火烧毁,让人痛心。火灾发生后当地已经着手重建,但重建以后也只是一个仿古桥,再也不能恢复他原来的样貌和身姿。其实这类事故本来可以避免,只要加强巡逻,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就不会有这样的意外事故发生。
万安古桥火灾发生以后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基本已经排除了人为纵火的可能,因为在村民发现这座桥起火的时候仅仅有一两个平方过火。如果是人为纵火,应该是多个地方同时起火燃烧,这种起火情况更像是有人扔烟头或者电线短路引发的火灾。其实这些起火原因都可以避免,只是因为前期工作不到位,消防工作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火灾发生。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吸取教训,在古桥重建以后一定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万安古桥是一种木质的桥梁,当地居民都很喜欢他喜欢在上面聊天乘凉,但也有人喜欢在这座桥上吸烟,但它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桥,如果在桥上吸烟就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小心把烟头扔在桥上,可能把桥点燃,会导致火灾把桥烧毁。如果以前管理这座桥的时候,禁止在桥上吸烟,可能会更好的保障桥的安全,避免类似的意外事故发生。
万安古桥是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天会接纳外地游客,供人观光,而在傍晚的时候,当地居民则喜欢在桥上乘凉聊天。虽然桥上配备了灭火器,但没有专人巡逻,这就无法保证消防安全,即使调整起火,居民也不能及时使用灭火器爆火扑灭,所以为了保障桥的安全,更好是安排专业的人巡逻,在发现火灾的时候能及时展开救援,今天快把明火扑灭,这样也能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飞夺泸定桥故事梗概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 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 *** 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泸定桥之战的意义: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扩展资料:
一、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 *** 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 *** 、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更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 *** 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二、泸定桥之战的两种不同的记述:
之一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下的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夺取的。该叙述由彭加伦于1936年写成并发表的《飞夺泸定桥》记载。后来 *** 党史、军史,凡官方记载史料均以此为依据,因此被外界称为“正史”。
之一种叙述,除了《红军长征记》中彭加伦所著《飞夺泸定桥》外,还有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黄克诚《我在红三军团的经历》、罗华生(红四团党代表)《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成仿吾(参加长征的文学家)《长征回忆录》;
萧锋(红一军团之一师第三团政委)《长征日记》,以及红三军团重要将领伍修权、张爱萍、张宗逊、李志民、刘志坚、张震、王平、裴周玉等的回忆文章,上述文章没有一篇关于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飞夺泸定桥的记述,却都有红一军团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回忆。
第二种叙述: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下的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该叙述由覃应机于1991年所著《硝烟岁月》一书中提出。
而第二种叙述的出处则是原红三军团十三团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的回忆录《硝烟岁月》中相关记载。只是覃应机一人在1991年才提出的孤证,并未其他相关记载,更没有“一直受压制”的情形。
覃应机所过的铁索桥,应当在龙衣或者沙坝头铁索桥。《朱德关于我军突破敌雅州、芦山、天全防线的部署》(1935年6月5日):“……三、三军团有夺取天全之龙衣、沙坝头两铁索桥,并相机袭占天全的任务。
雪枫(时任红十三团团长)率先头两个团由现驻地经思金坝,以一部夺取沙坝头,主力夺取龙衣。成功则相机袭占天全,不成则进行下游架桥”。
由于两种说法不一,有媒体称之为“第二种说法好象一直受压制,但从未被压服”,因此在 *** 上出现了“飞夺泸定桥”属虚构的说法。 这是对军史无知造成的一种误解。
三、桥梁简介: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
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汉红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条泸定桥,是扩展游戏 *** 。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 *** 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
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中国最长木拱廊桥遭焚毁,起火原因是什么?
原因目前还在调查中,我们不要没有根据的猜测,耐心等待官方通报吧。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情形应该会感到痛心,特别是喜欢古代建筑的一些小伙伴,一座始建于宋代的木质廊桥,永远留在了8月6日的夜晚。
当晚大约9点左右,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万安桥着火,火势一直持续到10时45分才被扑灭。从现场视频能看到,桥体着火面积很大,塌毁非常严重,但没有人员伤亡。屏南县公安局刑侦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福建屏南县有“廊桥之乡”美称,现在保存较好的大约有13座古代木拱廊桥,其中始建于北宋的万安桥,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长度达到98.2米。
据《玉田至略》记载,这座桥始建于宋朝,距今已经有917年历史,在康熙四十七年遭遇火灾,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后来也都会不断进行修缮。
1990年10月9日被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被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作为“闽东北廊桥”之一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万安桥着火,损失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万安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非常重要。要知道,木拱廊桥是我国传统木架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更高的品类。而该桥全长98.2米,五墩六孔。用料是杉木,每孔两端是9根圆木、3根黄串梁和8根圆木、4根黄串梁组成,上横铺的木板是桥面。最短拱跨为10.6米,最长拱跨为15.2米。桥上的廊屋为38间,两旁有桥椅,构造非常巧妙,是国内现存最长的贯木拱廊屋桥。
这座廊桥是“闽东北廊桥”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廊桥,其实在2012年就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至于此次起火原因,福建屏南县委宣传部在8月6日23时发布的通报中说了,火灾原因正在调查当中。
不过,大家也不要觉得太可惜,毕竟事情发生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8月7日的通报,屏南县官方通过公众号“全景屏南”发布的《关于屏南县长桥镇万安桥的火情通报》中,增加了一句话:“下一步,屏南县将对火灾情况进行评估,并全力做好修缮等后续工作。”
官方还是很重视这件事的,按照历代的惯例,肯定是要重建的,而且木拱廊桥的技术肯定有被保护,重建不算太难。有了这次的教训,相信相关部门以后肯定会加强廊桥的保护意识。
网上有说是香火导致的,但我在网上找到一些当地人的表述,香火造成的基本不可能,因为那边农历七月不会祭拜神灵,再说了当时起火时间是晚上8点之后,那边也没有晚上烧香的习惯。还有人怀疑是电线老化,更有甚者提出了阴谋论。
原因我们也不好猜测,一切等后续官方调查结果。
从这件事我们能发现,当地人对廊桥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文明的符号,是历史的见证,虽然这些古建筑可能会被不断修缮,但是它们的确代表着千年的沧桑岁月。可怎么能抵挡火灾呢?保护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