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安土司历史
宣威市的历史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
地处东经103°35′~104°40′,北纬25°53′~26°44′,东与贵州省盘县相邻,南与沾益县毗邻,西隔牛栏江与会泽县相望,北与贵州威宁县接壤,距省会昆明市260公里。总面积6069.88平方公里。
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1.58%。市区距曲靖市 *** 驻地102千米,距昆明204千米。
其为云南省曲靖所辖一县级市。 宣威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
秦以前属古夜郎辖地。秦朝统一后,开通五尺道。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设郁邬县(今宣威)。东汉,并郁邬县入汉阳县(今贵州威宁、水城)。
蜀汉时复置郁邬县,改属建宁郡(今曲靖)。唐代,大理国置磨弥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云南中书行省,建立路、府、州、县,沾益州隶曲靖路,领交水(今沾益)、罗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东北部)三县,州治石堡山西(后迁今宣威河东营)。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袭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东营,同时废除州领三县。
同年,于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设乌撒卫后三所,隶贵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筑后三所土城,增设流官知州,侨居后三所内,开始土、流官合治。
同时,设沾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
明天启二年(1622),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翠年,参将尹启易报云南抚按批准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
清顺治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清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以土官叛服无常为由,参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将安擒赴省城,请旨定罪。
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辖田亩。五年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
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国元年(1912)。民国2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隶属云南省第二区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宣威县,隶曲靖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6月30日,经中央人民 *** 内务部批准,改宣威县为榕峰县。
1959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宣威县名。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
宣威历史悠久,文物胜迹颇多,有文化遗址10处、古建筑15座、墓葬碑刻18处、馆藏文物7种、风景名胜7个,既有市(县)级文物保护,也有省级文物保护。 文化遗址。
一、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时期遗址,经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级考古鉴定确定;二、颍川营遗址,在宣威城东古城村,明征南大将军傅友德(颍川侯)筑;三、乌撒卫后三所城墙,在宣威城东岳家巷东口,现存部分残墙,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可渡关关址,位于杨柳乡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五、可渡古驿道,位于云贵两省交界的可渡河两岸,长约10千米,石板铺成,始建于秦;六可渡古炮台,位于杨柳乡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筑;七、宣威关遗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门街交叉口,明代筑,清道光后期毁于大火;八、上营古堡遗址,在宣威城西北上营村,清嘉庆年间由缪御斋倡建;九、诸葛营遗址,在宣威城东河东营村,三国蜀将李恢建;十、红九军团驻地旧址,在板桥一中(原板桥小学)校园内,1935年4月26日下午,红军长征过宣威,红九军团在此设指挥部。 古建筑。
一、沾益州土知州家庙,在宣威城东河东营村,明洪武十六年建;二、倘可巡检署,在倘塘镇倘塘村,清雍正十一年在原倘塘驿丞署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三、松鹤寺,即东山寺,建于明初,系佛、道两教合一的建筑群;四、善庆寺,位于市印刷厂内,建于明代;五、三台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泽河谷断岩上,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六、观音阁,位于城西南25千米多乐小学内,建于民国19年(1930);七来宾石塔,位于城北15千米的来宾村南,1912年建,属风水塔;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于民国初年;九、魏金阶庄园,在城东南50千米的兔场村,民国19年建,是宣威较有特色的私人庄园;十、四里座大桥,在田坝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时建木桥,光绪时改建石桥,民国10年毁于兵灾,13年重建;十一、可渡石桥,在杨柳乡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十二、文庙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十三、榕城书院,在宣威二中,前身为明伦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为书院;十四、浦在廷故居,位于城内,建于民国初年;十五、朝阳洞,在落水黄路,寺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
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顾家堆梁堆墓、耿兴祖孙合葬墓、缪良玉缪文龙父子墓、李将军夫妇墓、按于蕃墓、王世雄墓、耿让墓、清世祖教条生员卧碑、《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长发害老少形魂之总墓》碑、免差碑、杨福祯《诰封碑叙》碑、《成章季子绍尧家言》碑、“飞虹伫鹤。
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历史背景
为使恢复工程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还特别邀请了卓克基16代土司索观瀛的妹妹索观涛,土司大管家、家寺主持高僧阿旺塔依,土司夫人柯玉霞等为顾问。
同时,为确保维修恢复工程中装饰装潢和布展的质量,达到全国藏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流水平,还重金聘请了青海、甘孜等全国藏区的能工巧匠,专门从事官寨内外的装饰装潢工作。目前,四个展区的布展工作已接近尾声。
嘉绒文化展示区主要集中在一楼及四楼的部分楼房,分为厨房、经幡房、社稷房、银厅房、酿酒房、衣饰房等12个展厅。二楼主要是红色文化展示厅,恢复有 *** 当年看《三国演义》的房间“蜀锦楼”,中央红军在官寨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原貌,展示有红军在该县建立的13个乡级苏维埃政权组织的 *** 沙盘,县境内现存和流落的红军简介、老红军的题词及各种文史图片档案资料,红军在该县留下的石刻标语、纸质标语、木板标语及钢盔、 *** 、水壶、牛皮船、钱币、红军发放的文件布告等,共11个展室。
三楼主要展示土司文化:土司卧室、土司议政厅、官司房、客人住房、土司餐厅、土司大烟房、管家卧室等十四个展室。五楼及四楼的部分房间为宗教文化展示厅,主要是按照原貌恢复了土司的家庙和经堂,主要有文经堂、红教殿、黄教殿、长寿殿、狮面空行殿、禁食斋、僧人住房等8个展室。
8月,卓克基土司官寨维修工程将全面竣工,内部装修、布展等也将全面完成。届时,卓克基土司官寨不仅是阿坝州藏羌文化走廊上的经典旅游景区,而且也将成为全国藏族特色民居的集中展示区和嘉绒藏族文化旅游的更佳目的地。
虽然经历了上百年之久,维修后的这座官寨看上去雄风不减,气势如昨。 。
贤氏的历史
介绍贤氏起源 -------贤华 我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人。
我根据,《米易县文史资料》原文记载:《邛西野录》暨《四川土司》、《明史》卷三百十一等史书记载:《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土夷考》言:“米易土官贤姓也。初,云南景东博夷头目阿骇徙其属来住种,洪武十六年归附,以随征东川、芒部二府功劳授世袭千户。
该所印信,以武弁推选。今土官贤氏居城外,专理巡捕。”
《明史、土司列传》和《邛西野录》载:“居所治城外。所辖博夷仅八百户”。
“辖土百户十员。土舍丁、佘、阙、李、史、宁、高、张八名,曾建排棚八十丈公署一所。
尚有微址。后废,所千户贤朝纲二员。”
当时地界是:东至龙肘山顶,南至金沙江界,西至打冲河界,北至可郎、德昌界。《四川土夷考》卷之三:“贤氏土司远祖阿骇,二世祖阿哀”,《会理州志》载:“米易副千户贤朝纲一名。”
《安氏宗祠碑》铭:阿旺呼(安伏成)“世袭会川卫守御司米易正千户印务。侄阿普卜威整凉山,留守建昌卫所。
世袭宣慰司。各亲族、弟、侄士巡捕,百户等官阿吴、阿骇等九人分土安插”。
由此可知贤氏土司米易一代祖阿骇系安氏土司米易一代祖阿旺呼(安伏成)亲族。故安、贤二家土司在六百多年前原承阿姓一脉。
贤氏远祖“临河而居”,其土司衙署驻地在“岸边草树蔓枝横,拂地掩坡绿溪滨”的柳溪河畔。这里至今还有贤家村又有流经此地的柳溪河。
因之该乡以柳贤而得名至今。在明、清王朝时期,除安、贤土司外,尚有自黔滇迁入的吉、张土司。
相互求存予夺,并在“改土归流”中矛盾冲突,兴衰分合不断,形成各自领地交错和权力更迭。尤其在贤官老爷蒙难后,贤姓后裔遭受株连,故有的隐名埋姓,有的逃亡迁移,各安生理。
至大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贤姓后裔根据本族历史脉络,编撰出贤氏祖谱。 据历代口碑相传:安氏土司与贤官老爷曾属翁婿关系,贤官老爷娶安姓女为妻。
贤官老爷其名及生卒年月无考。只传知贤官老爷系清代雍乾时期的一名武将,生像高大魁梧,力大无穷,武艺精深。
一次贤官老爷被邀请到撒连禹王宫数华里的风流山顶去痛饮,当客人沉于思拟之际,贤官老爷将摆好的一桌酒席伸手举起两桌脚四平八稳地举到阴兵坡土岗的树林里。阴兵坡土岗离禹王宫和安土司衙门约有二里之踞,客众在阴兵坡土岗的树林里宴饮盛赞贤官老爷的武功。
《清史》载:清高宗乾隆中期以来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扉,庞大的官僚机构越加腐败,皇帝及各级官史“贪黩无厌,征求财货,皇皇如不及”。嘉道时期,吏治颓风难挽,“印官上任,书役馈送辄数万金。
督抚过境,州县迎送必数万金,州县有千金之通融,则胥役得乘而牟万金之利,督抚有万金之通融,州县得乘而牟十万之利”,大小官吏贪脏枉灶。刮民脂民膏,权臣“园寓点缀,竟与贺明园蓬岛,瑶室台无异”;“立享殿、置隧道,可与皇陵相比。
大权臣家资八亿两”。 在历史横断面上的畸形,历史空间的风云变幻,土司沉浮自是常事。
在贤氏后裔流传着一个《贤官老爷怒洒一腔血,誓死不低头》的传说,今之丙谷、撒连以及各族老人中也有传闻。安氏土司在西昌邛海海心亭举行宴会时,邀请贤官老爷赴宴,并约定在邛海里“漂乌纱帽”,乌纱帽是帝王根据官阶赐给各级官员的官帽,漂乌纱帽做输赢本是一种取乐。
漂乌纱帽时,安氏的纱帽是宫廷赐予含有金属品,一漂即沉,而贤官老爷的纱帽是仿制品,漂后不沉,安氏不服,遂向上告贤氏犯有欺君之罪。后经审理,判处贤官老爷“五牛分尸”在丙谷街外那弯弯窖处执刑,将五只牛分别系住贤官老爷的头和四肢,五牛头上的火炮鸣时,牛却欲奔而未果。
那时因为贤官老爷用劲将五牛收紧一堆之故,执刑官又将贤官老爷的头手系住并用刀割断四肢的筋继续执刑,终于“五牛分尸”。贤官老爷一腔热血怒洒在那弯窖附近的大石上。
神奇的传说流传后世。若干年来多少放牧牛羊的人都不敢靠近大石,否则,触犯了它就会使人头晕、肚疼、疾病缠身,直到解放前还有善男信女对这块大石烧香求福顶礼膜拜。
清代“改土归流”后,贤氏后裔亦随安氏后嗣“编入汉甲”,长期融合,这固为顺理成章之事。但他们不忘祖宗,篡有《族谱》,留有世传口碑,缅怀族源及兴衰历程,实是无可非议,安氏史曾为外国史家凯觎他图,可知其重要性。
要知安贤史实是迷(米)易傣史的整体,不可偏废其一。 贤姓土司同安姓土司的关系,《米易萨连土千户调查记》:“安、贤二姓原是一家,后才分开。”
但据史籍所载,贤姓土司虽来自景东,但系元代或大理国时期由云南迁移至迷易定居开垦的傣族头人,在迷易早已造成势力,且归队明王朝较早,又因军功而被封为副千户的。而安姓土千户,按前引碑文的说法,是在9年之后因征讨月鲁有功受封于此的,而且明代史籍未见明载,就连《邛西野录》的作者何东铭也认为:“会理州志谓洪武间安伏成留守迷易,而明史及蜀纪、蜀典诸书,俱言迷易土官贤姓,则州志误矣。”
东铭是撒连人,与安姓土司住近在咫尺,又为编辑《邛西野录》广搜材料,是最有发言权。故说贤、安同宗,或说乃同时的正、副千户,都是根据不足的。
总。
谁知道宣威是什么年代建立的哦
宣威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秦以前属古夜郎辖地。秦朝统一后,开通五尺道。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设郁邬县(今宣威)。东汉,并郁邬县入汉阳县(今贵州威宁、水城)。蜀汉时复置郁邬县,改属建宁郡(今曲靖)。唐代,大理国置磨弥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云南中书行省,建立路、府、州、县,沾益州隶曲靖路,领交水(今沾益)、罗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东北部)三县,州治石堡山西(后迁今宣威河东营)。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袭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东营,同时废除州领三县。同年,于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设乌撒卫后三所,隶贵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筑后三所土城,增设流官知州,侨居后三所内,开始土、流官合治。同时,设沾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明天启二年(1622),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翠年,参将尹启易报云南抚按批准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清顺治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清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以土官叛服无常为由,参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将安擒赴省城,请旨定罪。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辖田亩。五年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国元年(1912)。民国2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隶属云南省第二区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宣威县,隶曲靖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6月30日,经中央人民 *** 内务部批准,改宣威县为榕峰县。1959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宣威县名。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
云南土司木增历史确有此人吗
确有此人。
木增(1587-1646)明代纳西族作家,字长卿,一字生白,号华岳,是木得的八世孙。1599年,其父木青去世,11岁时袭土 司之位。1600年8月18日,正式被明廷册 封为土 司。1606年,明廷册 封木增为中宪大夫兼丽江知府。其妻阿室于受 封太恭人。木增积极对外 扩 张。他不断 侵 占四川甘孜州康南地区以及木里一带藏 族各土 司地 盘,将边 界推进到雅砻江畔的今雅江县一带。嘉绒十八土 司不堪 骚 扰。明正土 司(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一面据江险抵抗,一面飞报明 廷告 急。因受雅砻江天 险的阻 碍和明正土 司大军的竭 力抵 抗,木增的扩 张才被阻止。1623年,受封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翌年隐退到芝山,以其子木懿继承土司之位。木增虽然退隐,但在重大事件上仍然握有决策权。木懿每天早晨都要到木增的隐居地请示重大事件的解决 *** 。1625年,加 封太中大夫,其妻阿室于加 封淑人。1631年,封广西布政使司助理布政使,授通奉大夫。1640年,转封四川布政使。1643年,镇 压 剑川州百户李永镇的叛 乱。1644年,受封太仆寺正卿。1646年,升太常寺正卿。
木增在位期间是丽江土司的全盛时期。木增信奉藏 传 佛教,并取藏族名“松弄热登”(又作四郎罗登、萨当杰布)。第十世噶玛巴·秋英多杰在与格鲁派的斗 争中失 势后,曾逃到丽江避 难。此外,他推崇中原的儒学,徐霞客来到丽江时,曾是木增的座上客;木增让徐霞客担任儿子木懿的老师。木增与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靖都以工于诗文而知名,六人并称“木氏六公”。著有《啸月函》、《山中逸集》、《空翠居录》、《云淡墨》、《芝山云集》、《光碧楼诗抄》等多部诗集。
希望能够帮到您!
你了解青海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及其历史渊源吗
土司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是明清时代管理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明朝最初设立宣慰司、土 知府等各级 *** 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元朝始置,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世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 准。
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 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 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力。
在明清时期,青海的土司有陈、祁、李、汪、纳、吉、赵、阿、 冶、甘、朱、辛、喇、韩等诸姓。
康区藏传佛教寺庙分布
一:宁玛派寺庙
康定县:金刚寺、生根寺、八郎寺、业郎寺、拉塔寺、丈卡寺、巴日寺、然梯寺、拉角寺;
丹巴县:觊绕寺、甲斯宫寺、潘托寺、列青寺、沙拉可红经寺、金龙寺、伍斗寺、觉岭寺;
理塘县:曲扎寺、塘麻寺、格母寺、黑达寺、宁玛扎冲寺、柯尔寺;
乡城:崩土寺、日雨寺、日然寺、桑登师、拿里喇空寺;
巴塘县:降卡寺、竹瓦寺、固顶寺、哈然寺、郎根寺、却能寺、扎呷寺、彭吉林寺、亚所寺、曾然寺;
道孚县:甲拔寺、戈他寺、金龙寺、然吓寺、古鲁寺、劳吾通寺、因喀寺、多安寺、沙冲寺、自洛日初寺、扎拖寺、呷卡寺、德卡寺、勒须寺;
色达县:塔子寺、霍西寺、单几寺、瓦东寺、吾查寺、甲翁东寺、迟当寺、金俄寺、龙写寺、扎扎寺、年龙寺、约若寺、洞卡寺、甲修寺、拉入寺、洛若寺、大则寺、觉当寺、几龙寺、亚龙寺、大章寺、康玛朗多寺、竹日寺、康勒寺、然充寺、孟龙寺、普吾寺、达隆寺、色拉寺、喇则寺;
炉霍县:宗达寺、玲龙寺、生根寺、然哈寺、独木寺、木娘寺、牛角寺、交纳寺、卡龙寺、格青寺、柯洛洞寺、角底寺、修公寺;
新龙县:嘎绒寺、牙窝寺、汤波寺、土木寺、珠登寺、俄沃寺、俄若寺、甲孜寺、麦科寺、则劣寺、阿嘎寺、羌堆寺、如几寺、甲孜觉母寺、古洛寺、所登寺、沃普寺、日古寺、格日寺、朗村寺、扎宗寺、燃西寺、俄巴寺、松他寺、巴如寺、尼古寺、将觉寺、朱古寺、安古寺、值日寺、光足寺、扎益寺、错日寺、日巴觉母寺;
甘孜县:格鲁寺、日绕寺、扎拉寺、中然果寺、下然果寺、昔青寺、木青寺、阿色夺龙寺、冷达寺、伍格寺、则色觉母寺、尼英觉母寺;
白玉县:白玉寺、呷拖寺、安章寺、八金寺、俄通寺、扎呷寺、重依寺、热加寺、孔马寺、打莫寺、康翁寺、扎马寺、龙通寺、尼根寺、达科寺、辽西寺、甲居寺、德青寺、觉母寺、打科寺、更普寺、生日寺、用劣寺、用能寺、昌根寺;
石渠县:宜牛寺、格干寺、格贡寺、普公寺、自呷寺、麻龚寺、洞卡寺、差加寺、俄差寺、奔日寺、吓扎寺、阿色寺、龚马寺、呷翁寺、扎交寺、格孟寺、则青寺;
德格县:竹庆寺、协庆寺、绒戈寺、多扎寺、拉仲寺、额乌寺、腰日寺、扎西寺、然姑寺、加绒寺、窝公寺、呷多寺、勒干寺。
二:萨迦派
康定县:塔公寺、高尔寺、曲木寺、色苦寺、萨迦寺、苦觉寺、唐卡寺、吉真卡寺、日库寺、雄居寺。
丹巴县:阿热寺。
雅江县:亚叶寺、生更寺、亚多寺、来俄寺、根则寺、堆多寺、南真寺、措俄寺、日鲁寺、土巴寺、日洛寺;
理塘县:萨迦寺(下坝区)、共桑洛布林寺、拿洛寺、甲须寺、萨迦寺(毛垭区)、梅吉寺、满州寺、纳呷寺、贡沙寺、更沙寺、日拉寺。
稻城县:热吾下寺、郎岭寺、扎郎寺。
乡城县:雍冲寺、道孚县:山卡贡寺。
炉霍县:钮吉寺。
新龙县:麻西寺、格桑寺、阿乌陀寺、甲西寺、足戈寺、日来寺、吉呷寺、尾衣寺。
甘孜县:卡龙寺,严绕寺、夺拖寺、彭戈寺、弄拉寺。
白玉县:常忠寺、夺科寺、酿妥寺。
石渠县:须热寺、然角寺、郎龙寺、帮来寺;
德格县:更庆寺、占马寺、汪堆寺、银南寺、交哑寺、仲萨寺、白垭乡、俄支寺、康多寺、门查寺、柯洛寺、嘎伦寺、拉夏寺、申九寺、绒达寺、 *** 顶寺、萨迦寺、麻龚寺。
三:噶举派
德格县:八邦寺、班觉寺、甲曲寺、曲欧寺、仁古寺、麻根寺、登批寺、岔岔寺、白尼寺、卓丕寺。
稻城县:奔波寺、直贡寺、热吾上寺、亻布 木寺、泽灯寺;
石渠县:则热寺、冷金寺、正通寺、郎金寺、麦日寺
甘孜县:桑珠寺、白格寺、卡攻觉母寺、格桑寺;
雅江县:膀木林寺、即吉岭寺、地达寺;
得荣县:新街寺、翁呷寺、得龚寺;
康定县:贡噶寺;
巴塘县:宾巴寺;
新龙县:措卡寺;
白玉县:绒学寺;
4、噶当派:阿底峡 仲敦巴
*** 市热振寺、聂塘寺、桑浦寺、耶巴寺;日喀则市纳塘寺、山南扎囊县扎塘寺
5、格鲁派:黄教/宗喀巴
理塘寺是康区格鲁派更大更具代表性的寺庙
甘孜州内格鲁派寺庙主要分布于甘孜、炉霍、道孚、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等县,其余康定、丹巴、石渠、色达、德格、白玉、九龙等县亦有少量分布。具体分布如下:
康定县:古瓦寺、安觉寺、南无寺、居里寺、冷古寺;
丹巴县:松安寺、然里龙寺、布科寺、齐登沙寺、彭措岭寺、卡阿基却登、俄胎彭措岭、夏拉喇空寺;
九龙县:汤古寺;
雅江县:米珠寺、扎西寺、扎呷寺、昌佗寺、苏洛寺、宗新寺、郭沙寺、班东寺;
理塘县:江久地、阿依寺、中扎寺、彭措岭寺、亚多寺、奔戈扎冲寺、禾尼扎冲寺、安觉寺、麻通寺、列戈寺、拿呷地地、理塘寺;
稻城县:雄登寺、贡噶岭寺、曲岭寺、从古寺;
乡城县:桑披寺、热打寺、德庆寺、下洼格拉寺、布要根寺、松安通寺、邓珠喇空、丹娘寺、绒绕寺、杠色寺、丁冲寺、多热通寺、久如古念、乌鲁莫莫、恰热通、甲空、甲绕喇空、加波喇空;
得荣县:龙绒寺;
巴塘县:康宁寺、日登寺、仁波寺、土登尼夏林寺、欧曲寺、莫多寺、桑登寺;
道孚县:灵雀寺、格西乡觉母寺、惠远寺、高尔卡寺、麻孜乡觉母寺、红顶寺、卡拖寺、杜呷寺;
炉霍县:寿灵寺、瓦达寺、觉日寺、觉母寺、卡娘寺;
甘孜县:芝苏寺、孔马寺、则色寺、白利寺、严吉觉母寺、甘孜寺、扎呷觉母寺、东谷寺、大吉岭寺、竹萨寺、洛绒寺、大金寺、哈都觉母寺、扎觉寺;
石渠县:俄日寺、蒙少寺、蒙热寺、蒙宜寺、昌托寺、呷波寺、德根寺、色须寺、志玛拉空、麻达寺、志玛寺、榜勒寺、尼冲寺、尼呷寺、向秋寺、呷衣寺、八若寺、觉悟寺、它须寺、温波寺;
德格县:更沙寺、杜沙寺、崩东寺、年古寺。
四:格鲁派
康定县:古瓦寺、安觉寺、南无寺、居里寺、冷古寺;
丹巴县:松安寺、然里龙寺、布科寺、齐登沙寺、彭措岭寺、卡阿基却登、俄胎彭措岭、夏拉喇空寺;
九龙县:汤古寺;
雅江县:米珠寺、扎西寺、扎呷寺、昌佗寺、苏洛寺、宗新寺、郭沙寺、班东寺;
理塘县:江久地、阿依寺、中扎寺、彭措岭寺、亚多寺、奔戈扎冲寺、禾尼扎冲寺、安觉寺、麻通寺、列戈寺、拿呷地地、理塘寺;
稻城县:雄登寺、贡噶岭寺、曲岭寺、从古寺;
乡城县:桑披寺、热打寺、德庆寺、下洼格拉寺、布要根寺、松安通寺、邓珠喇空、丹娘寺、绒绕寺、杠色寺、丁冲寺、多热通寺、久如古念、乌鲁莫莫、恰热通、甲空、甲绕喇空、加波喇空;
得荣县:龙绒寺;
巴塘县:康宁寺、日登寺、仁波寺、土登尼夏林寺、欧曲寺、莫多寺、桑登寺;
五:苯教
康定县:折洛寺;
丹巴县:自布寺、次都寺、然作寺、木衣寺、达甲林寺、布洛龙黑经寺、巴桑新周郎寺、德若莫寺、顶戈寺、龙绒寺、邛山寺;
九龙县:野人寺;
雅江县:唐岗寺、夺然寺;
理塘县:崩波寺;
道孚县:单巴绒珠寺、桑珠寺、其美寺、格扎寺;
炉霍县:黑金寺、吉绒寺、旺达寺;
新龙县:纳卡寺、益西寺、古交寺、甲衣寺、木勒寺、瓦曲寺、瓦秋寺、楞波寺;
甘孜县:英珠能寺;白玉县:祖元寺、卡热寺、龚拢寺、达衣寺;
德格县:登青寺、根秋寺、基扎作寺、措通寺、牟买寺、色措寺、满金寺、日班寺、塔德寺、绒加寺。
云南土司木增历史确有此人吗
确有此人。
木增(1587-1646)明代纳西族作家,字长卿,一字生白,号华岳,是木得的八世孙。1599年,其父木青去世,11岁时袭土 司之位。1600年8月18日,正式被明廷册 封为土 司。1606年,明廷册 封木增为中宪大夫兼丽江知府。其妻阿室于受 封太恭人。木增积极对外 扩 张。他不断 侵 占四川甘孜州康南地区以及木里一带藏 族各土 司地 盘,将边 界推进到雅砻江畔的今雅江县一带。嘉绒十八土 司不堪 骚 扰。明正土 司(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一面据江险抵抗,一面飞报明 廷告 急。因受雅砻江天 险的阻 碍和明正土 司大军的竭 力抵 抗,木增的扩 张才被阻止。1623年,受封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翌年隐退到芝山,以其子木懿继承土司之位。木增虽然退隐,但在重大事件上仍然握有决策权。木懿每天早晨都要到木增的隐居地请示重大事件的解决 *** 。1625年,加 封太中大夫,其妻阿室于加 封淑人。1631年,封广西布政使司助理布政使,授通奉大夫。1640年,转封四川布政使。1643年,镇 压 剑川州百户李永镇的叛 乱。1644年,受封太仆寺正卿。1646年,升太常寺正卿。
木增在位期间是丽江土司的全盛时期。木增信奉藏 传 佛教,并取藏族名“松弄热登”(又作四郎罗登、萨当杰布)。第十世噶玛巴·秋英多杰在与格鲁派的斗 争中失 势后,曾逃到丽江避 难。此外,他推崇中原的儒学,徐霞客来到丽江时,曾是木增的座上客;木增让徐霞客担任儿子木懿的老师。木增与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靖都以工于诗文而知名,六人并称“木氏六公”。著有《啸月函》、《山中逸集》、《空翠居录》、《云淡墨》、《芝山云集》、《光碧楼诗抄》等多部诗集。
希望能够帮到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