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盐津县豆沙关,古代蜀人入滇之一险关,还有僰人悬棺可观看
豆沙关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西南部,距离盐津县县城22公里,是古代蜀道入滇之一险关,更是古代军事战略要地,谁占领豆沙关谁就能卡住滇国命脉。 历史 悠久的国度,发展进程中朝代更易频繁、战乱不休,豆沙关成为各个朝代的兵家争分之地。现在的豆沙关是2006年地震后重建,但不失古迹, 历史 底蕴依旧尚存,很值得一游。
豆沙关原名石门关,始建于秦朝,为了方便管理西南地区,秦始皇下令修建由蜀入滇的便道。便道修建到此地,山高险峻工程进度缓慢,但是为了能够及早完成这条便道,投入更大的人力。同时按“车同轨”的标准修建道路,加大工程难度修建“五尺道”,然后又修建一座军事碉堡。修建这条入滇便道就像是在山石头里打开一道门,所以这里被称为“石门关”。
石门关修建之后有官兵驻守,官兵又带来家眷后安置在石门关附近,随后在这里落业的人不断增多,慢慢变成一个小村落。石门关又是古代蜀入滇的必经之地,过往百姓、商贾、官差络绎不绝。石门关驻守官兵的家眷开设茶馆、客栈、商铺等商业机构,慢慢地形成一个场镇。
驻守官兵的家眷部分来自北方,北方人爱吃面食,这里也就有了包子铺。有位官兵的家眷 *** 包子工艺相当了得,很多人都喜欢来这家包子铺消费。香喷喷的馒头,再来一大碗清甜的豆浆让人夸赞不止。特别是这家包子铺 *** 的豆沙包,路过的人不管是普通百姓,商贾富豪还是官大爷,吃了豆沙包后亦是回味无穷。一次战乱中石门关被叛军攻占,使得这个险关重镇被 *** 个片甲不留,这家包子铺的老板也死于战乱中。再也吃不到这么好吃的豆沙包,人们为了纪念包子铺的老板,将石门关更名为豆沙关。
以上只是民间故事,还有另一个说法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孔明先生南征到石门关,石门关守军将领不想让蜀汉军队通过。石门关的守军将领也知道如果进入战争,以孔明先生好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和超高的聪明才智,小小的一个石门关根本抵挡不住蜀汉军队。若是已进入战争状态,死伤的不仅是驻守的官兵,还有石门关附近的随军家眷也遭殃。
守军将领为了避免进入战争,同时又有个台阶下,就让孔明先生费一丁点的脑子。将领吩咐部下到河边的沙堆中参合上上千斤胡豆,让孔明先生三天内将胡豆和沙堆分离出来。孔明先生是靠脑子赚钱的,这点也难不倒他。孔明先生往河边一看,沙堆豌豆连成一片倒也是不慌不忙,手中破扇扑几下,命手下去看河边的竹子编织竹筛,点上火把连夜将上千斤的胡豆与沙子分离。驻守石门关的将领没想到上千斤的胡豆竟然在一夜之间成功地分离出来,传说中的孔明先生是高智商人类不假,敬佩的五体投地,恭恭敬敬的让蜀汉大军通过石门关,后人又将石门关更名为豆沙关。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元朝南征名将窦勺要征讨大理国,经过石门关的时候遇到激烈抵抗。窦勺是北方人,骑马射箭很在行,山地作战不在行,对石门关猛攻数次未能拿下很是恼火。毕竟是南征北战的蒙古铁骑猛将,征服不了西南蛮族弱国觉得是一件丢不起自己的脸,但又有点无可奈何。后来在降蒙宋军的配合下才将石门关拿下。
石门关拿下了,但是自己毕竟是蒙军悍将,不能亲手拿下石门关感觉有点跪不住面子,特别是在降蒙宋军面前丢不起人,将石门关更名窦勺关。降蒙宋军对窦勺的这一做法很不满意,但降于人家低人一等,也只能任由它去。蒙军灭掉大理国后将整个南宋包围住,没多久南宋灭亡,蒙古铁骑建立元朝。只是没想到元朝建立没多久就被朱元璋推翻建立明朝,窦勺关是蒙人的遗留产物,新朝廷更不能留下,当地人又将窦勺关用方言更名豆沙关。
豆沙关的更名有着不同的版本,各有各的说法,更改的只是豆沙关的名字,其 历史 底蕴却永远更改不掉。秦朝到现在将近2000年的 历史 进程,演绎出了不同时段所蕴含的故事,让无数人对这个地方有着难以割舍的向往和望尘莫及的眷恋。来此地游玩,有的人在意这里险峻的山崖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点文化常识的人却更在意豆沙关的 历史 故事。
没有 历史 书籍记载这里曾经经历过惨烈的战斗,民间也很少提及豆沙关的 历史 进程,但是最为由蜀入滇之一险关,如果不发生一两场惨烈的战争,恐怕由蜀入滇之一险关也就是浪得虚名。西南毕竟是蛮族的领地,蛮族又是个好战的民族,蛮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在黄河流域一带太过好战,才被炎帝和黄帝联合击败,蚩尤的后人才逃往西南地区偷生。这么好战的蛮人之地,没有关于战争的记载,这里的 历史 进程是不是有点脱节了。
僰人悬棺,僰人就是古代西南土著民族,僰人最早有书籍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百濮,也就是濮人。僰人是上古世纪黄河流域部族征战被打败后逃窜到西南一带的后裔,僰人就是蚩尤的后裔。逃到西南后形成僰人文化,生活习惯跟中原文化区别过大,中原文化将僰人称为野人。悬棺就是僰人不同于中原人的一种殡葬文化,至今还不知道当年的棺材是怎么抬进距离地面百米的崖洞内,或许这就是僰人的神秘和不同之处。
五尺道,走过很多的巴蜀古道,取名五尺道的地方也不少,唯有这里的五尺道最有印象,或许就是在豆沙关的原因。豆沙关乃至石门关时期,这里就是滇东北和川南、川西南的重要交通咽喉。来往人士络绎不绝,历经2000年的沧桑岁月,光脚丫、草鞋、解放鞋、运动鞋、皮鞋各个时期的脚板摩擦,路面已经消磨掉大部,遗留下的就是让人故以思念 历史 痕迹。
唐朝征讨南诏,南诏深知不敌而联合吐蕃抗唐,两次将唐朝军队打败。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吐蕃利用完南诏抗击唐朝后反过来侵吞南诏国土。南诏固然不能容忍吐蕃的作为,决定依附大唐王朝,联合唐朝军队击败吐蕃,将吐蕃赶出南诏领地。唐朝 御史中丞袁滋兴奋之余在石门关崖壁上刻有120字,这便是《唐袁滋题记摩崖》的由来。历经千年自然风化字迹模糊不清,但不妨成为国家重点文物。
最近某视频上说是“一线城市”的盐津县很是向往,更喜欢的是老成昆铁路的绿皮火车,听说上火车还可以带上猪鸡鸭鹅,要有机会去很想去体验一下这趟火车。说起盐津县想到的就是昭通市,很喜欢当地一段山歌“阿表哥你是哪点滴呀,我是云南昭通滴呀,你来整什么呀,我来找表妹呀,表妹没找着呀,还被狗咬着呀”。近两年的创作没来灵感,有机会去昭通游玩一番,感受一下这里的民族风情,哪怕没有收获,吃一顿当地 美食 也挺好。文笔有限,谢谢拜读。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盐津哪些地方好耍?
1、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历史悠久的秦开五尺道;造型别致的东汉岩墓群;玲珑精致的清代观音阁;历经战火洗礼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乌蒙山脉的宋代阿杓墓;史料价值极高的明代摩崖、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镇;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高桥;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国的石牌坊;曾历经硝烟战火的李兰义军战场遗址;中原入滇的之一个天主教堂串丝经堂。
2、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至今的汉族锄禾民歌打鼓草;古朴典雅的僰人舞蹈;新颖、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苗族传统的口弦;气吞山河的关河号子;诸葛亮挥师入滇;石达开强渡朱提江;袁滋绝壁留胜迹;朱德夜过石门关;李兰义军出雄关等民间传说。
自然资源
雄奇壮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石门关;神奇独特的三股水;景色壮观的万古老黎山;别致一格、千姿百态的天然莲花洞和长胜溶洞;秀丽清澈的白水江;笔立千仞的新华白岩壁;碧波荡漾的峡谷朱提江;气势雄伟、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桥;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测的正沟喊泉;昆水线上具有“小重庆”特色的盐津县城;灵气鬼诡的椅子活石头;动、植物繁多的朝天马、罗汉坝、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
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
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关风景区,距县城22公里,位于云南省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起伏地带,乌蒙山脉关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 *** 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自那时起,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喧嚣沸腾的开发时期。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开发进程。有史记载:豆沙镇诸葛亮南征后始见繁荣;隋史万岁南征后闭石门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为南通州石门县治;南诏时就置石门镇;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时开路置驿;清雍正九年为昭通镇标左营豆沙讯,派把总,驻兵;清乾隆时为转运京铜岸站之一;清宣统三年为大关厅豆沙乡。
豆沙关景区已创下国家级文保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现正在争创豆沙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国防教育基地两大名牌。
豆沙古镇遗存文物众多。在豆沙古镇10平方公里以内遗存的历史,史料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悬棺,距离最长、保留最完好的秦开五尺道,维修复原,屹于关隘的隋代古城堡,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观音阁,玲珑精致的清代三观楼塔,老木城西侧马蹄石上的十余个极深且大的马蹄迹,石门关五尺道上大小243个马蹄迹,石门关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间铁钟、大鼓等。列其主要历史文物资源如下:
僰人悬棺
位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洞内现存有悬棺九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据史料:僰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骁勇善战,善骑射,周武王伐纣时,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侯。在今四川宜宾建“僰侯国”。僰人分为:南广河流域支系;横江流域支系;南盘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属横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个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后为农耕民族,农业畜牧业都较发达,尤精于种植果木。在战国时期就以富有著称于世。在明朝万历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僰人发动灭族大战后,僰人就改名换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这些高高在上的悬棺,历经百年的风雨倾洗,千秋岁月的磨砺,更显现了一种精深玄奥的神秘。
秦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
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之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于豆沙古镇南约500米处的五尺道间,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古城堡在50年代毁后,一九八二年仿原状修复,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书写着“石门关”三个古朴雄军的大字,系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所书。
在干戈扰攘征战频繁的岁月里,这古城堡巍然屹立于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发挥它独特的关隘作用。今天,虽然已为历史的陈迹,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军事作用,但是,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仍然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在关河北岸,豆沙石门关口巨石悬岩上,唐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为纪其行,特摩崖题纪。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 *** 崖史实纪载,学者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
1963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1965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风雨亭重修,改作钢混结构、磁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贞元十年 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 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
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
在豆沙石门关口。有开凿于秦代,经历代续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坚硬坎域的石阶磨得乌里发亮,马蹄印迹突里,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风雨,绵延至今。石门关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荡漾,清乾隆年间多次疏浚,规模宏大,乾隆九年(1744)通航,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都从石门关下起航运往北京,年转运京铜一项就达395吨,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码头遗迹,依稀可见。
解放后,50年代末修筑的昭(通)——筠(连)公路、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经石门关下,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1958年破土动工,1997年复工,2003年10月竣工的内昆铁路,火车汽笛响彻峡谷,经石门关下飞奔而去。
至此,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成一线,四条动脉各自互动,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门关古今四道(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并行的交通风景线奇观。
清代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清代三官楼石塔
三官楼石塔矗立于豆沙镇驻地北约150米处的山腰,背靠万丈崔嵬的老君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朱堤江。塔为沙石质的密檐仿楼阁式五角形五级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层檐直径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底部一边长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层均有叠涩的塔檐,出檐较长,转角处略微翘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朴优美。角柱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第二、三层浮雕人物、动物、花草,第四层空雕几何图文,造型独特。
三官楼石塔上雕刻的各种花卉、草虫、动物、人物及几何等图案,栩栩如生,各尽其妙。三官楼石塔建于清代,是清代盐津石塔建筑的实例,也是盐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
五尺道上的马蹄印迹
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
一段约350米长的不甚规整的石头路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其中约10厘米深的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牵马从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的马蹄印迹上。而距石门关约5公里的老木城马蹄石上有8个最深更大的马蹄印迹,更为凹显,堪称马蹄印迹之最。 [编辑本段]优势资源水能资源
全县河流众多,其中常年不断流的有78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温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积在于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流量稳定。全县水资源总量17.8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前景。
矿产资源
盐津主要有煤、铁、铅、锌、硫磺、铜、盐、银、硅等十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高灰特低硫优质无烟煤探明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达100万吨;铜矿已探明49个点,D级储量585万吨,E级储量7972吨,矿层厚度为0.23—1.98米,矿石品位2.73—40%,含量为1.92—3.2%;铅锌矿点8个,D级储量502万吨,铁锌含量6.24%,锌含量12.5%;重晶石矿D级储量4288万吨;硅石矿D级储量2866万吨;绿石岩矿D级储量56360吨;陶瓷原料矿D级储量95570吨。还有储量达2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另外,还有方解石、澎润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
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麦、豆类、洋芋、红薯等。年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产量1.8亿斤以上,是云南省粮食基地县之一。
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籽、蚕桑、茶叶、花生、麻类、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更高年产量达350万公斤,是云南省油菜基地县之一。盐津茶叶素来以汤色好、味色正而闻名遐迩,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为全国10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载入《中国名特优新产品精选》一书。目前,全县有茶园7.1万亩,大小精、粗制茶厂60多个,茶叶产量1600吨;蚕桑是我县的一项优势产业,桑园面积已达2万多亩,年产干茧20吨,是云南省蚕桑基地县之一。
全县林业面积120多万亩,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万亩。现有用材林、经济林14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41.1%,森林蓄积量56.2万m3。用材林以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松、栎、楸、杨、桦、桤木、榕树、泡桐等。较为珍贵的树种有植物王国中“活化石”美称的杪椤树和红豆杉,还有银杏、香樟、珍楠、鹅掌杉等。经济林果有油桐、枧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壳、柿子等。
五倍子是盐津的优势资源,全县有倍林15万多亩,年产干倍400吨,是生产单宁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产品主要原材料。
盐津竹类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较成片的竹资源有7万亩,每年可产鲜笋10000吨,干笋220吨,远销台湾、香港。各种竹产品年产量达20000吨。
盐津县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山清水秀,青饲料丰富,饲养畜牧以生猪为主,其次是黄牛、水牛和羊,全县肥猪年出栏19万头,生猪存栏28万头,育肥率达60%以上,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鹅、肉鸽等。全县养鸡普遍,鸡的品种较多。
盐津乌骨鸡系地方优良鸡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滋补作用,经科研测定,属国内营养价值更高鸡种。有“肉之冠、药之首”之赞誉,已载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种志》,其赖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国著名的江西泰和乌骨鸡,1987年被列入云南省科委基础应用课题。全县乌骨鸡年出栏可达100万只。
人力资源
盐津现有总人口82656户365864人,其中男188366人,女177598人。农业人口72686户339102人,占总人口的92.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3‰,劳动力资源数173821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力65000人。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678人,其中大专以上93人。
从专业需要看,盐津目前共需专科以上人才180余人,涉及建筑与设计、法学、英语教育、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农学、林学、计算机及其应用、农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电算化会计、初等教育、旅游开发、资产评估等近20个专业。
盐津县景点
2022年8月,云南省玉溪市米楚高速公路经过云南省弥勒市、玉溪市、楚雄市。
米楚高速公路(弥勒-楚雄)是中国2013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中的一条国家高速公路,编号为G8012,是G80广坤高速公路的联络线。米楚高速公路自东向西,自东向西经过云南省的弥勒、玉溪、楚雄。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中国国家公路网路线计划表,米楚公路路线主要控制点为弥勒、玉溪、楚雄。
扩展数据
米楚高速公路路线设置;
G8012弥勒至玉溪弥勒至楚雄高速公路起于红河州弥勒市新邵镇西哨站,与已建的广坤国道相接,止于玉溪市红塔区沿河镇多一树村,与已建的昆莫国道及拟建的米楚国道玉溪至楚雄段相接,主线里程114.94公里。
设置新邵(枢纽)、洪溪、巫山、盘溪、华宁南、通海东(枢纽)、雄关(枢纽)、通海北、曲坨关、玉屏、多一树(枢纽)等11座互通式立交。建设同步新哨、洪溪等6条互通连接线,长11.22公里。
全线采用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3.5米..互通连接线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2020云南昭通旅游指南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不仅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其旅游业也是非常发达。素有小香港之称的牛街古镇富有多元文化,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齐集于此,到了夜晚,家家户户点上古色古香的灯笼,一时间点点灯光亮起,配合饭店飘逸出醇厚酒香,显得格外具有风韵。大山包位于昭通市西部,这里的燕麦芳草地面积广大,层层叠叠,一到夏秋之际,山上的荞花争相开放,把周围装点得色彩缤纷。我想喜欢自然风光的人们一定会被昭通深深吸引。
昭通更具代表性的就属大山包了,它位于昭通市西部,距城区79公里,海拔3100—3140米,年均匀气温6.2℃。作为国家一级爱护动物——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已被国内外的科技作事者、摄影家所熟知。每到冬季,大批的科技作事者、摄影家背负行装,登上了大山包;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奇。阿奇波派出的滇东北黑颈鹤越冬考查队也走进了大山包。
豆沙关也是不能不提的,它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首先道险关。现在的豆沙古镇,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后重新修筑的,2008年展开旅游。虽是重建,却不失古韵。维新而不窜改,使得这个簇新的千年古镇,依然充满着深厚的历史文明内涵。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马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凡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豆沙关有闻名的五尺道遗址、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闻名的景点,一些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
牛街古镇也是不得不去的好地方,它位于重庆、成都、昆明、贵阳中心位置,介于川滇边界,是昭通市人民 *** 重点计划的千年古镇旅游景点之一!素有小香港之称,江南美景,文明产业深厚的商业重镇。世沧桑,时移事易。如今仍保留完全的明清时期所建的街道两条、木竹质结构串架房民居400多间;赋有地域特色建造风格的吊脚楼、四合院、中西交融的名院豪宅还有十于处,它们的建造风格迥异、布局合理、工艺精深、文明韵味深长;十多个祠堂、会馆、庙宇大都建于乾隆年间,惟独观音堂仍香火旺盛。牛街花影摇明月,白水棹歌伴夕阳。镇内小桥流水,林木荫郁芬香,到处绿波飘荡,家家临水入影;古老的街道上,渔人唱晚,灯火闪烁,酒香飘逸、佳人出没,俊男靓女桥上倾情。
最后就是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它由金沙江大峡谷和朱提江大峡谷构成,总长1100多公里,更高海拔4040米,更低海拔267米,谷底宽度50米至2000米。金沙江流经巧家、永善、绥江和水富,与发祥于鲁甸并流经昭阳、大关、盐津、水富的朱提江交汇于万里长江首先港——水富港,孕育了中国大动脉长江,形成了两峡相接、两江相联、循环互补的文明旅游线路。金沙江大峡谷以民族文明和水电文化为特色,朱提江大峡谷以历史文明和交通文化为特色,两个大峡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中国西部千里大峡谷中,金沙江怒吼奔驰,朱提江恬淡安静,两江牵手将隔山互闻的两大峡谷呈环状链接在一块,构建出地球上罕见的环形大峡谷。
更多关于2020云南昭通旅游指南,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盐津县街景哪个月前去最美
盐津县街景6到8月前去最美。盐津县海拨更高为大雪槽梁子海拔2263米。更低是北甲村海拔330米,相对高差1933米,平均海拔1160米。盐津县是云南省昭通市下辖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居昭通、宜宾两市之中部,因曾拥有盐井产盐并设渡口渡汛而得名,古为僰人居住地。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温带季风气候,境内有清代观音阁、三官楼石塔等旅游景点,曾获得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等荣誉称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