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弊端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仪节;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几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有着高效率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还希望所遇见的人都是彬彬有礼的,希望自己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受到尊重,也就是说,他们都欢迎礼仪,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注重礼仪的社会里。
但是,礼仪的社会又必然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许许多多的约束,用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规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怎样做才会受到赞赏,而怎样做却会引起反感,凡此种种,使人不能随心所欲,于是又使得有一些人对礼仪讨厌起来,觉得它太繁缛,有时候甚至是太缚人手脚。
这是在礼仪领域里必然会遇到的一对矛盾。一方面,从客观上说,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礼仪规范都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或是弊端,比如通常所说的繁文缛节就是一例,所以总有人试图要变革它,使得它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有利于吏立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又不至于变成阻碍社会进步、妨导人们个性发展的一种弊端。事实上,社会礼仪沿革至今乃远远没有达到、而且几乎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另一方面,从观观上说,每个人既然生活在一个群体的社会里,他要交际往来,就必得去遵循在这个时代、这个民族 *** 同通行、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有时候,即使并非是自己的本性使然,也得强制目己接受这种约束,养成这种习惯,遵循这种规范,否则,公共生活就会混乱,人际关系就会受损。可以说讲究礼仪是每个人应有的自我修养。
在礼仪领域里,我们所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问题。中华民族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和影响深远而言,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称之为礼文化。礼仪原来本是民众的风俗习惯,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出于治理的需要,将其中一部分风俗习惯固定化、程式化、复杂化、神秘化,上升为礼制。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儒家的一再倡导,礼制反过来又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礼制下沉,就成为通常听说的礼俗。儒家主张“以礼治国”,儒家所提倡的礼,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无所不容,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诸如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自强不息等内容,无疑是二生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美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提升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作出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并且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毋庸讳言,传统的礼仪道德又是产生在阶级社会里的,它必然带有产生它的那个社会的深深烙印,有着它不合理的一面,诸如“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等一系列内容,则成为桎梏思想、扭曲人格、扼 *** 生命的罪恶渊薮。传统礼仪道德的弊端,有的是它本身就存在着的,也有的则是实行礼仪的人造成的。历代统治者往往用礼仪来钳制老百姓,而他们自己却不受其约束,满嘴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其实也就成了伪礼。
……
2.怎么看待近现代中国传统礼仪的衰落以及最近兴起的复古汉服和古代礼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正体现了这种精神文明风貌,也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标志。了解古代礼仪,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具有现实意义。婚礼作为中国礼仪的一个代表,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今天,中国古代婚礼的复兴不仅映射出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未被国人所遗忘,在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承载着无数的文明瑰宝。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一名传承者、发扬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传统婚礼的复兴不仅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对现代中国人的深远影响,还代表着一种坚持的精神。一味纳新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必须看到固有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取其长,补其短,可以将其赋予现代元素,却不能将其完全阻隔在过去。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看到中国古代礼仪得到更多的推崇与重视,期待着中国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3.古代礼仪淡化的表现
从积极意义方面来讲,古代礼仪中,具有迷信色彩的思想意识已随着人民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提高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日益淡化了,这是好事,证明时代在进步。
从消极方面来讲,很多古代礼仪都具有可延续性,放到现代也是值得学习掌握的,但是很多却被淡化了,主要是商业化影响,还有地方 *** 不注重保护有关系。比如三字经中的很多精髓,值得孩子学习掌握,但是现在很多孩子【包括一些成人】连三字经是什么都弄不清楚,背诵也是机械的,更别说了解掌握内涵,并按照要求去做了。这就是最典型的古代礼仪被淡化的表现。
4.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古代的礼仪,见到大官,要三拜九叩的,如果是你,你会做么?中国近代经历了百年屈辱,在人们受到饱受屈辱选择抗争的时候,再反封建斗争希望建立一个大同时代的时候,封建的制度被推翻,封建的礼仪同它的制度一起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时代在发展,礼仪也在变化。这不是一个或多个人的意愿。而是这个民族选择的结果。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