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思想对礼仪风俗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外: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
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
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更具影
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
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2.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有哪些方面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 *** ,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 *** 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 *** ,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 *** 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 *** 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3.儒家礼的现代意义
“礼”是东亚文化的传统,在现代东亚社会如日本、韩国仍可明显看到“礼文化”的强烈特色和影响。
在台湾地区乃至在经过革命洗礼的中国大陆,虽然在形式仪节方面已较少讲究,但礼文化的精神仍然处处可见。这种礼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
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东亚文化的精神气质(ethos)。礼的文化固然与东亚的制度传统有关,但这种关联不是绝对的,如日本没有接受宗族制度,仍有明显的重礼特色,这说明“礼”已经成为东亚文化的精神传统。
礼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对现代社会是否有意义,或有何意义?至少在多元文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讨。应该说,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动笼罩世界、市场经济法则支配全球的21世纪,仅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设起有序和谐的社会。
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质,发扬道德价值,指导人生方向,需要开放各种探求,而其中的一个课题是:有必要把东亚传统中的礼文化经过选择而有益地应用于人文教育的实施、社会问题的解决、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期达到提升人性价值、建立健全人格、共创和谐的秩序。 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儒家关于礼制、礼俗仪节的体系,我们必须依据创造的转化和批判的继承发展的原则,把儒家古礼的精神、结构、气质、原则、范式提炼出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治当今世界的病症。
然而,正如上节所述及的,现代儒家思想家对古代儒家的礼教各有不同的理解,或注重其宗教性格,或注重其诗与艺术的特质,或理解为一种社会模式。的确,“礼”的含义本来就是十分丰富的。
那么,在儒家思想史上的“礼”究竟意有何指呢?这必须加以分析和说明。可以说,“礼”在儒家文化中至少有六种不同的含义: 1.礼义 Ethical Principle 2.礼乐 Culture 3.礼仪 Rite and Ceremony 4.礼俗 Courtesy and Etiquette 5.礼制 Institution 6.礼教 Code 在民主主义、平等主义的现代性冲击之下,礼的这种模式是否能吸引现代人是很可有疑问的。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新的文明模式的挑战。西方文化以“自由”为首出的模式有其优点,儒家礼的模式以“秩序”为首出的模式,则可限制人对自由的滥用。
放任,无限制的自由适足以破坏社会。日本、韩国礼文化已经全民化了,中国古代礼也只限于士的阶层,没有深入平民生活成为规范,礼的本义和功能是对人的放任的约束,构成上下的秩序和左右的彬彬有礼。
由于宋以后的儒家已不用礼作为治国的制度,故现代国家制度 民主制的建立不影响礼的家乡面向。礼的社群取向也与国家政治制度的进化不冲突,反而可在社会分化的势态下更能发挥其社会文化的功能。
礼所要求的不是法律的秩序,亦非一般的秩序,而是自我约束的秩序,这种自我的约束是通过习俗、礼节、仪式养成的。在这种模式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些有益于人类面对21世纪挑战的资源。
4.儒家礼仪 作用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馀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5.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就现在而言,之一,孔孟的思想主张和平,对促进世界和平意义重大;第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第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
第六,孔孟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的重要纽带。 儒家强调道德,这对现在的道德建设尤其有意义。
儒家在强调道德的同时,也强调规则、程序,而这正是法制的基础。 儒家的君臣父子讲的是有序、程序,和 *** 论根本无关。
现代“ *** 论”、人情走后门登峰造极的年代,是文革彻底诋毁孔孟儒家的年代。可见, *** 论、人情走后门,其根源在于诋毁孔孟思想和儒家道德。
儒家从未禁止竞争,学而优的原则,就是一种通过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的原则,就是,儒家主张正当的竞争。儒家所强调的秩序,其实就是反对混乱的恶性竞争,本质上是在保护通过正当手段竞争的人的利益。
我就这么抄的。
6.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如下影响: 之一,孔孟的思想主张和平,对促进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第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 第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 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
第六,孔孟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的重要纽带。 儒家强调道德,这对现在的道德建设尤其有意义。
儒家在强调道德的同时,也强调规则、程序,而这正是法制的基础。
7.儒家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
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之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
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
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
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
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
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
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
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
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
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
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
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
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
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
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
8.结合实际谈谈儒家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礼仪”。这东西实在繁琐,别说现代人怕,古代人也怕。“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儒家的礼却是繁琐,可是也有主有次。礼分大小。大的在庙堂,小的才是老百姓日常能遇到的。了解了小礼中的几个主要仪式,也就没那么害怕儒家的“礼”了。
《礼记.王制》中列出了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祀之礼、乡饮酒礼和士相见礼。别看着害怕,其实你都在做,就是没总结。
冠礼
成人礼,人生大事。男子二十岁之前应该放养,不用太多约束,但到二十岁,就要行加冠仪式。也就是说你成人了,需要守礼,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人了。女孩没有冠礼,但十五岁时有“笄礼”,意思和冠礼差不多。
现代没有冠礼了,其实还是有,而且提前了,最重要的是戴帽子的仪式虽然没了,但这个“礼”写进了法律。十八岁就成人了,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了,监护人管不了了。
昏礼
就是婚礼。人生又一大事。《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礼之本也。”它的意思是说,因为结婚了,所以才会有后代,有了后代家庭完整,国家才会有健康的“细胞”。所以婚礼是礼的根本。我们常说小礼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而婚礼是一个家庭的开始,所以非常重要。
丧礼
亲人过世,自此与熟悉的生活告别,需要重新面对生活。所以也是人生大事,或重大转折。很多人觉得丧礼就是大办丧事,其实不然,隆重而悲伤才是最重要的。孔子说:“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就是与其奢靡,不如悲戚。
祭礼
古人对祭礼是极其重视的。祭祀的根本在于重视传承。现代社会世界观、价值观都与古人有巨大差别,虽然祭祀的礼仪被淡化了,但是传承仍然需要重视,另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弱化的。
乡礼
乡在古代也是基层的行政单位或社会组织。到了年底,乡绅、族长会组织本乡人士聚会饮宴。这种饮宴是维护乡土情分重要的方式。在酒宴中,体现的是长幼有序,同时也用于介绍本乡杰出人士或表彰为乡民做贡献的人。
相见
其实就是士相见礼。士是更低的贵族,是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君子相见当然不能空手,都要带个礼物。在古时候一般是“雁”、“雉”等,在当时,这叫“挚”,所以这种相见,叫“挚见”。
按照古代礼仪,这只大雁或雉可循环使用。客人登门,主人收了。等回头主人回访,还要拎回去的。这叫“礼尚往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