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脉原理
四部医典》,还其他我国的中医经典藏医大成。
还有,气脉的起源是从古印度过来。古印度的智慧太高了。
中脉:位于脊柱中,沿脊柱走向,粗如麦秆,上端经头顶百会穴,开窍于头顶,即所谓“莲花顶”。向前弯下至眉间,下端经脐下开口于外生殖器。
实际就是由顶下至海底。海底即 *** 前一片三角形地带,印度瑜伽密教与瑜伽昆仑达尼派称为生法宫,女性海底就是 *** 。
中脉是白色。中脉为人生命之中枢,但多扁缩不通,每人身中皆有“俱生智”,此智自吾人入胎后,被父精母血之浊垢气所薰,形成一种有形无质之脉根。
一条智慧脉——“胜义智脉”。发菩提心与脉的关系较为密切者,可见于愿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
修愿菩提而发大愿的人,其脉自易开张,发心愈大,脉愈易开。盖佛家认为,十 *** 界,皆在一心,而心境配脉,发愿无我利他,心地宽坦,脉自柔顺调和;心地清净,脉亦清净;心直则脉直;心无私见执着,脉必松解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 *** 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2.瑜伽有哪些调息方式功效怎样
调息 ***
(1)风箱调息:把肺部当作铁匠的风箱那样使用,放松身体,舒适打坐,开始时呼吸应相当快速,但不要用力猛烈。用大拇指盖住右鼻处,做腹式呼吸;急速、有节奏、有力地连续吸气和呼气,让腹部扩张和收缩,做20次完整呼吸;然后,用大拇指盖住左鼻处,重复做腹式呼吸20次。这做完了一个回合,休息1分钟,再做第二个回合。
(2)圣光调息:舒适打坐,合上双眼,始终放松,不要使劲;像风箱式那样做腹呼吸,不同处是:使劲做呼的过程,吸气须慢慢自发地进行;每次呼气之后,只作一刹那的悬息,然后慢慢吸气;呼气50次后,再做最后1次呼气,尽量呼出肺部的空气。完成一个回合,再做2-5个回合。
(3)昏眩调息:舒适打坐,双眼闭合约百分九十,缓慢而深长地吸气;悬息由一数到三,做收颌收束法和凝视第三眼;非常缓慢而彻底地呼气,抬起头,吸气,重复练习此法2-3次。
(4)清凉调息:舒适打坐,背部伸直,双手放在膝上;张开嘴,把舌头伸出一点,卷成一条管子;通过舌头小管吸气,把舌头当作一条吸管,吸入空气;能听到和感到清凉的空气经过舌头,沿气管向下送;吸气应缓慢深长,吸满空气后,闭上嘴巴,悬息;把头向前放低,悬息数一到四之久,抬头,接着慢慢通过鼻孔呼出空气,更好用喉呼吸方式。这是一个回合,共做25-50个回合左右。
(5)经络调息:呼吸交替地通过左、右鼻孔进行调试,以平衡左经和右经中生命之气的流动。初级功法为:用大拇指闭住右鼻孔,通过左鼻孔吸气;接着,闭住左鼻孔,通过右鼻孔呼气;然后,又通过右鼻孔吸气,闭着它,通过左鼻孔呼气。这是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高级功法是在吸气和呼气之间之后都要悬息:用左鼻吸气,悬息;用右鼻孔呼气,悬息;用右鼻吸气,悬息;用左鼻孔呼气,悬息。此为一个回合,可做25个回合。这种清理经络调息法对心身有很多益处。
3.瑜伽内屏气怎么练习
(1)腹式呼吸
仰卧或直背坐立,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把空气直接吸向腹部,如果这步吸气动作做正确,手就会被腹部抬起。吸气越深升起越高。随着腹部的扩张,横隔膜就会下降。而呼吸时,腹部就会向内、向脊柱方向收缩。尽量收缩腹部,把所有的空气呼出双肺。此时横膈膜向上升起。
(2)胸式呼吸
仰卧或直背坐立,深深吸气,但不要让腹部扩张,把空气直接吸入胸部区域。在胸式呼吸中,胸部区域扩张时腹部应该保持平坦。吸气越深,腹部越向内、朝脊柱方向收缩。吸气时,肋骨向外和向上扩张,呼气向下并向内收。
(3)完全(瑜伽)呼吸
这种呼吸法是把以上两种呼吸法结合起来完成。练习完全呼吸时,轻轻吸气,首先吸向腹部区域 ,待腹部鼓起的时候,就开始胸部区域的下半部分。然后,充满胸部的上半部。尽量将胸部吸满空气而扩张到更大限度--此时双肩略微升起,胸部也将扩大等。在这种情况下,腹部向内收紧。接着,按相反的顺序呼气:首先放松胸部,然后放松腹部,用收缩腹部肌肉的 *** 结束呼气。然后,再次慢慢吸气,首先充满腹部,如此循环下去 。
(4)口吸式呼吸
向内吸气一口,两手拇指按向鼻子两侧,口充满气,仰头,屏住呼吸,低头,停住。抬头,放松拇指,通过鼻孔呼气。吸式呼吸能增强肺活量,集中能量, *** 神经系统。它有站立,坐式,地面(仰卧)站立和前弯,后仰,侧弯,斜面的多种形式。
4.瑜伽调息法
调息,梵文词为Pranayama,其中Prana指生命的能量、呼吸的气息、生命之气,yama的意思是延长、控制。因此,调息法就是对呼吸的控制和延续,也称为呼吸控制法。通过调息法的练习,我们可以获得对生命能量的控制,使神经系统安静下来,平息大脑的活动,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使身体和大脑产生宁静广阔的感觉,有助于机体内在潜藏的精神能量的唤醒。
在瑜伽的理论里,当人控制了生命之气以后,就可以进而控制宇宙中的其他能量。虽然瑜伽调息法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确实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健身调息法。
呼吸作为人的一种生理本能,是无意识的自然律动。在瑜伽的呼吸定义中,一般人的呼吸被称为“肩式呼吸”,也就是说只用肺的上半部来进行呼吸。长期采用这种呼吸方式,会造成胸部、肩部的肌肉紧张,脊柱僵硬,大脑供氧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良现象。正确的调息法能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净化血液,并提高肺活量、肺功能。它还可以增进人体消化器官的活动,对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产生影响,并且消除疲劳、减轻焦虑,改善精神面貌。
呼吸与调息有很大的区别。呼吸是基础,它是为我们更好地进行调息所进行的准备,也可以说是调息的一部分,其更多的作用是加强我们身体对吸入气体的利用与控制。
瑜伽行者认为:呼吸是将身体与精神联系起来的纽带。呼吸的方式与人的感情和心态有着本质的联系,平稳而有控制的呼吸能增强人的力量和活力。有意识的呼吸控制可以平抑情绪的波动,帮助您找到强大、平静的内在自我。所以,在所有的瑜伽经典理论中都认定: “呼吸是瑜伽实践的源头。”
5.叶曼靠练习什么功法打通了三脉七轮
【三脉七轮】 印度瑜伽术与 *** 密教用语。
指人体内的三条气脉通道与七个气脉中心点。印度军荼利瑜伽术认为人体中,气所流行的通道称为脉,而诸脉中最重要的是中脉和左脉、右脉,合称三脉。
在中脉里又有七个重要的中心点,称为轮,分别为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 *** 密教撷取军荼利瑜伽术的修练法,并加入佛教内涵,而以之为重要法门之一,称为拙火定(kun!-d!alini,军荼利,意译即拙火),故藏密亦有三脉七轮之说。
三脉是中脉和左、右二脉。军荼利瑜伽认为中脉起自脊尾的海底轮,经过脊髓,上达头顶的顶轮。
左右二脉则起自左右二睾丸,分别沿中脉的左右边向上行,至脸部时,分别经过左右鼻孔;其间在海底轮、心轮、眉间轮三度与中脉交会。近人陈健民以为中脉不在脊髓,而在身体的正中,约于前额发际向上四指处,如是笔直而下,直至脐下四指处。
左右二脉则分别起自左右鼻孔,直上脑际而下,与中脉平行,至脐下四指处与中脉会合,中间则无交会。七轮是中脉内七个重要的中心点,军荼利瑜伽认为七轮是连系我识、 *** 身、欲界身及肉身此四种不同素质的机构。
这七轮平日为吾人的习气与烦恼障所遮蔽,若能把蛰藏于海底轮的军荼利鼓起,循中脉上升至顶轮,将七轮的障碍物完全净化,则吾人的知觉能立即伸展至欲界、 *** 、无 *** ,以全知全觉往来其间,而不受时空的限制。 *** 密教也主张各轮开发皆具有特别的功德。
七轮由下而上,依次为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每轮均由中心点伸出支脉,状如莲华。
海底轮在脊柱下之基处, *** 二指之上、生殖器二指之下。此轮为基础轮,军荼利在此睡眠;军荼利在此轮中供给所有余轮的精神与力量。
海底轮,其色黄,有四叶瓣。生殖轮在生殖器官根处,其色血红,有六叶瓣。
脐轮在中脉内的脐处,其色如暗云,伸出十条支脉,现成莲叶形。心轮在中脉的中心点,位在心脏附近,深红色,有十二叶瓣。
喉轮在中脉内喉根处,蓝色,十六叶。眉间轮在眉间,白色,二叶。
顶轮,藏密又称之为顶髻轮,在头顶,伸出千条支脉,称千叶莲。军荼利瑜伽认为此轮为大自在天主所住处,拙火上升至此与大自在天会合时,修行者即可享无上大乐,而成为无上智士。
◎附∶陈健民〈中黄督脊辨〉(摘录自《曲肱斋丛书》) 中者,中脉,无为法,表法身。依菩提心、中观见,修二无我空性,及密宗果位方便所开发。
由此脉开发,显现法身空性;与大乐相合,则证报身;与大悲相合,则证化身。惟佛家密宗独有。
黄者,黄道,有为法。对前任赤道、后督黑道而言。
《参同契》称黄中。其身见执,隐伏于自然见中,依此修先天定功,证天仙身。
督脉,亦有为法。本《庄子》〈养生主〉,具身见执,后升与任脉前降,转河车,行周天,证人仙、地仙身。
脊者,脊柱,有为法。生理学家以为脊柱动物之躯干,人、畜二身并属之。
佛家、道家肤浅行人,以此四者位置接近,故多误会,作证得果身之大障,故当辨一。道家督脉,世皆认为在脊柱中,故当辨二。
佛教密典言中脉者,亦多云在脊柱中,故当辨三。道家黄道,在任、督二者之中缝,几乎与中脉位置相同,故当辨四。
继婆罗门后起之印度教中之哈札瑜伽派,所言三脉五轮,与密宗几乎全同,亦云在脊柱中;世鲜有知 *** 借用其名,而别具升华要点之所在,故当辨五。首当知者,中脉从何得名?循名责实,理焉庾哉!(中略) 至若舍弃外道黄、督异说,专修中脉者,当本无上瑜伽部规定之要旨以实修之。
其前行各种破除身见,及升华作用、防止后有等,皆当一一检讨。如有未如量证得者,当一一补充。
正修中脉时,但当直观果位修中之法,不宜再念及黄道、督、脊之位置;观七轮时,不问五脏六腑之位置,但依修中贯穿七轮之观想行之,当知此中脉者,即是法身佛之代表。由此支撑之七轮及二十四大脉等,为报身佛之本体。
由此再分出七万二千毛孔,诸脉充满,智体。由此再分出七万二千毛孔,诸脉充满,智慧明点即是化身佛之根源。
此三身皆属明行道之果位功德,与凡夫身之黄、督、脊等由无明业力构成者,根本不同。凡身非佛身之模型,亦非佛身之因素,而为修成佛身之助缘耳。
如此观念必先具足,方可进修中脉而得相应。平时当以四事自检∶我今能修中脉者,是否依第六意识?内执七识所执为能修之我,外执诸观为所修之中脉?抑或我今能修,乃为明空无二修习法身之正见?内除七识所执八识之我,外修从上祖师无比中脉教授,别成明行道系统,与我执身见无关。
前者非是,后者为是,此其一。我所修习中脉之较近加行、疏远加行,皆已分别取得现量证德否?此其二。
我之中观见是否已如量证得?菩提心是否已如实发出?此其三。我之 *** 藏信心是否完整?有一等人,只信 *** 藏唯是种子,一切花果全凭修习,此为不完整信心;我今相信 *** 藏一切种子花果皆悉具足,我之修习,为除 *** 藏外层之障碍而已,是为完整信心,此其四。
至若中脉之是否开发,又必与各祖师开发之经验相同。有一等人以为丹田有火,脊柱内上下掣动,或全身暖热,或泥丸如破裂状,或转河车,或见直线光明,皆认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