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瑜伽之树》里的瑜伽是一的观后感
带着虔诚的心,从工作室领到了《瑜伽之树》,回到家开始仔细的观摩。
这本书,非常形象立体的帮助我们来认识,瑜伽是什么。 在这本书里,依据树不同的部位,把瑜伽分为八个分支,就是持戒、内修、体式、呼吸控制、收摄、心灵集中、禅定和三摩地。
我所理解到的,很粗浅,还无法融会贯通,我想把他们先记在心里,在将来的瑜伽练习中去细细体会和理解。 树根对应持戒。
持戒是瑜伽的根本,包括:不伤害、真实、不偷盗、节制、不贪婪。在书中,谈到了在体式中如何引申这些戒律,如何做到不伤害、真实,从而达到节制,不贪婪。
是不是还应该这样理解,一个修习瑜伽的人,自身首先要做到持戒,守住戒律,做到对人对事不伤害、真实、不偷盗、节制、不贪婪。如果一个人不能守住自己的浩然正气,没有做人的根本、原则和底线,又谈何修习瑜伽呢?但是我自己不太敢去详细的分析,看似简单的戒律,能够做到几条。
所以,这个根本,应该在修习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的巩固,根基才能牢靠。否则根基一倒,所有的修行统统作废。
树干对应内修。内修有两个原则,洁净和满足。
通过练习,洁净我们身体的所有系统,包括意识,因着身体能量的释放,在新活力中体验到满足。对于内修,我尚不能完全理解,洁净和满足,是通过体式练习达到的,而书中描述,体式对应的是树枝,那么到底内修是什么呢?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了做人的根本后,还应该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修为,增长学识,加强修养,才能堂堂正正的在世间立足,这棵大树才能不惧任何风雨的侵蚀,永远屹立不倒。
树枝对应体式。树枝有长短粗细之分,纵横交错,形状各异,好比我们瑜伽练习中的不同体式。
在练习中,一定要专注,并且带着虔诚的心,而不是简单的做动作,那样好比是体操,不是瑜伽,而这些不同的体式,目的只有一个,如书中所说,这是用身体做灵性的修炼。树叶对应呼吸控制。
叶片每天进行光 *** 用,利用光和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释放氧气,好比我们的呼吸,呼出体内的浊气,吸进外界新能量,让主体与外界连接、转换,生生不息。生命之所在,正是存于这一呼一吸之间。
树皮对应收摄。收,即不发散,摄,即作用力。
树皮除了防寒防暑防虫外,主要是为主体输送由光 *** 用产生的养料。试想大树没有树皮会是怎样的情形,汁液外流,日晒虫咬,大树即使不死也无法健康。
收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神,不使能量发散,做无用功,清除所有的不净,摄住心神后,才能起到摄的作用。否则在瑜伽中,身体和心灵貌合神离,身在曹营心在汉,永远无法走向统一。
树液对应心灵集中。书中说,心灵集中是全然的专心,目前我还无法与树液联想到一起理解。
树的汁液,我想象到的是,如同我们的血液,沿着身体的脉络,到达身体各部,使身体得到滋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有了疾患,一定是哪里有了淤堵,血液滋养不到,就无法健康,树液到达不了的地方,也会枯萎,应该是一样的道理。
而血液的滋养,依靠的是正确的体式、呼吸控制和收摄,健康的血液遍布全身,这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 花朵对应禅定。
我理解的禅定,就是当下。当下这个词,从开始上之一节课时老师就提到了,平时也经常说起。
但是我从来没有仔细的思考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当下,如何做到只关注当下。每节课上,思绪总是烦乱的,呼吸总是无序的,身体和心灵无法交汇,顾此失彼,体式练习也比较吃力,纠结于自己的身体是否正在打开,哪里还有时间去想什么是当下?根基不稳,内修不够,体式不正确,呼吸控制不好,心神无法收摄,心灵无法集中,如何开出禅定之花?好像把自己全盘否定了,我感觉还是应该勇敢的正视一下自己。
当下,是现在时,与过去和将来无关,我们心绪烦乱时,多数和过去有关,过去曾经带给自己的一切或喜或悲的经验,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恐惧充斥在脑海,在这过去与未来之间,就是当下。能否在这之间停留?在一呼一吸之间停留?有时候会想,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问题,却没有停下来,看看现在。
来之前和去之后,是没有生命的,生命只在现在。我希望自己以后不要再纠结这个问题,停留在当下,才是生命的每一天。
果实对应三摩地。三摩地这个词比较抽象,简单的理解,有了扎实的根基,结实的树干,舒展的树枝,宽大的叶片,厚实的树皮,新鲜布满全身的树液,美丽的花朵,这样健康壮美的大树,结出无上美果将会是顺理成章的事。
三摩地,是修习瑜伽最终的目的和追求,就是达到了平衡与和谐,照见了灵魂。忽然觉得无法用语言描述这种状态,身与心,心与灵,融会贯通,合而为一,永远处在当下,忘记身忘记心忘记一切,自由、宁静、平和、幸福。
这八个分支的总和,就是瑜伽。是身、心、灵的整合。
想想我们,这三种东西是不是分开的?他们都在哪里呢? 身是修习瑜伽的根本,对应持戒和内修。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追求心灵的升华。
心对应体式、呼吸控制和收摄。通过这些练习,让身体健康,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心应该安住在哪里,让身体和心灵对话,让自我和真我对话。
灵对应心灵集中、禅。
2.心灵瑜伽是什么意思
瑜伽包括身、心、灵三方面:
身---探索人类身体构造及奥秘,不只是一门生理学、解剖学,也是一门灵学。我们需要的营养,除了饮食之外,还须配合运动法、呼吸法,才能让身体轻盈自在,更加健美自然。
心---指精神的健全,精神能改变我们的肉体和命运。所谓心猿意马,要心静下来不容易。瑜伽告诉我们如何系紧人心,使人的五官(眼、耳、鼻、舌、身)不被外来的 *** 所诱惑,并进一步提升到净化与解脱的境地。‘心’是念头、是想象力,亦是创造力。若祈祷我已得到时必能如愿。先 *** 后祝福祈祷,善用心的法则,心能解决一切日常的疑难杂症,并告诉我们如何使心柔软和坚强的妙方。
灵---指灵性的提升,从冥想中以参悟解脱身心之法。灵性的提升能使小我的意识提升至高觉醒的阶段,与永恒无限的至上意识融合为一。同时,瑜伽在心理上亦能控制思想的波动,突破我们周遭所经历的痛苦,亦能从轮回的束缚中自我解脱。瑜伽除了 *** 法之外,必须进入 *** 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瑜伽。。
瑜伽的目的在于领悟,追求真正的人生,进而建立一个所有自然物都能和平共容的世界。YOGA(瑜伽)即融合,调和之意,我们应与天地间一切和解。而只要学习真正的瑜伽,可以达到身心的健康,自然而然也能得到自然的身心和生活,这种自然性也就是和平、喜悦、真善美的原动力。
3.瑜伽唤醒沉睡的心灵
瑜伽 (拼音:yú jiā,英:yoga) Yoga一字,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是一个发音,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
瑜伽就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 *** 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 近年在世界各地兴起和大热的瑜伽,并非只是一套流行或时髦的健身运动这么简单。
瑜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 *** ,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瑜伽的基础建筑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瑜伽信徒发展了瑜伽体系,因为他们深信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可以完全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远健康的身体。
4.心灵瑜伽的内容简介
滋养身心、提升能量是时下每个人最渴求的圆满境界。然而,很多人却因不谙养生之道而事与愿违地选择了有碍身心成长、消耗能量、缩短寿命的生活方式。其实,生命的能量和智慧并不难求,当你领会了活用心智的精义,在斯瓦米韦达的引导下透过各种延年益寿的养生瑜珈法及放松、调息术,提升自我的节制力与专注力,激活身心的自我疗愈机制,即能轻松获得源源不断的丰沛生命能与创造力,成就身心灵的和谐如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