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的标准礼仪是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这种想是片面的。
首先,最常见的当然是握手了。握手最常见的礼节之一。通常,和人见面,熟人重逢,告辞或送行都可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握手时,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交,拇指张开下滑,向受礼者握手。
其次是拥抱。多用于官方会见场合,同时也是熟人、朋友之间表达亲密感情的一种礼节。拥抱礼往往伴随着亲吻礼同时进行。在西方,拥抱是与握手同样重要的问候礼仪。见面或告别时互相拥抱,表示亲密无间。拥抱不仅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礼节,更是很多国家 *** 首脑外交场合中的重要礼仪。
再次,是微笑。上、下嘴唇应以脸部中间线基准对称。让大部分牙齿外露,而更好把下排牙齿隐藏在唇内。所有外露牙齿应该整齐且没有明显修补痕迹,尽量少露出牙龈。
最后,是最重要的礼仪——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才能做好后续之事。
2.国家基本礼仪规范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它涵盖各种大型、正规场合隆重举行的仪式和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的礼貌礼节。在服务性活动中,礼仪的基本要求着重在以下几方面:
一、仪态仪表礼仪
1、着装 团队活动要求队员统一着装,显示良好的团队精神。
2、站姿 抬头,颈挺直,下颌微收,双肩放松,两腿并拢立直,脚尖分开呈“V”字状。身体重量平均分布在两条腿上。双手交搭贴于腹部,挺胸、收腹。给人以挺拔向上、庄重大方、精力充沛的印象。
3、行姿 行走时步履应自然、轻盈、敏捷、稳健。上身正直,眼平视,挺胸收腹立腰,重心前倾,双肩平稳,不宜左顾右盼,左右摇晃。集体行动时,不得喧笑打闹。
4、坐姿 入坐时要轻稳,走到座位前,转身后退,轻稳坐下。女子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向前收拢一下再坐下。腰背挺直,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双腿并拢。起立时,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站立。
二、见面礼仪
1、握手 通常年长(尊)者先伸手后,另一方及时呼应。来访时、主人先伸手以表示欢迎。告辞时,待客人先伸手后,主人再相握。握手的力度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初次见面时,时间一般控制在3秒钟内。
2、介绍 介绍时应把身份、地位较为低的一方介绍给相对而言身份、地位较为尊贵的一方。介绍时陈述的时间宜短不宜长,内容宜简不宜繁。同时避免给任何一方厚此薄彼的感觉。
3、致意 表示问候之意。通常在各种场合用举手、点头、欠身、脱帽等方式向相识的人打招呼。
三、谈话礼仪
人际交往中应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是谈话中的基本要求。
1、问候 根据彼此的关系问候“您好!”、“你好”、“早上好”、“晚安”等,初次相识可说“您好,见到您很高兴”。
2、道歉 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应及时道歉“对不起,实在抱歉”、“真过意不去”、“真是失礼了”。或者是不经意打扰别人应说:“对不起,打扰了”、“对不起,打断一下”等。
3、应答 “您不必客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照顾不周,请多指正”。
4、慰问 “您辛苦了”、“让您受累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四、迎送接待礼仪
1、接站 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要做好接站工作,掌握客人到达的时间,保证提前迎候,接站时,准备迎客牌,并在客人到达时高举,以便客人辨认。
2、会面 客人到达,应主动迎接,热情打招呼。如果是长者或身体不太好的应上前挽扶,客人手中提有重物应主动接过来。
3、入室 陪客者应走在客人的左边,或走在主陪人员和客人的身后,到达会客室门口,应打开门,让客人先进,并把客人介绍给在场的有关人员。
4、送客 按照接待时的规格对等送别。离开时,应与客人热情话别。
3.中国人的标准礼仪是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
这种想是片面的。首先,最常见的当然是握手了。
握手最常见的礼节之一。通常,和人见面,熟人重逢,告辞或送行都可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
握手时,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交,拇指张开下滑,向受礼者握手。其次是拥抱。
多用于官方会见场合,同时也是熟人、朋友之间表达亲密感情的一种礼节。拥抱礼往往伴随着亲吻礼同时进行。
在西方,拥抱是与握手同样重要的问候礼仪。见面或告别时互相拥抱,表示亲密无间。
拥抱不仅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礼节,更是很多国家 *** 首脑外交场合中的重要礼仪。再次,是微笑。
上、下嘴唇应以脸部中间线基准对称。让大部分牙齿外露,而更好把下排牙齿隐藏在唇内。
所有外露牙齿应该整齐且没有明显修补痕迹,尽量少露出牙龈。最后,是最重要的礼仪——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才能做好后续之事。
4.中国式礼仪
[汶川地震]的中国式\\礼仪 党和 *** 在5.12四川大地震灾难中的应对,媒体的报导我认为十分及时准确,而涉及到救灾中那些普通人的报导,有点小小的疑虑。
正如我不十分清楚国外的礼仪,那是否可以说报导中不时出现地如中国式下跪等礼仪的图片文字会对同样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造成不当的影响呢? 我以为,中国人跪天,跪地,跪祖宗。为什么救灾中那么多灾民对素不相识的人下跪,无他,恩情哪!想想看,自己或亲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陌生人的携手相助,有时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还有什么不能下跪的!换作你我,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救灾人员的感谢也没什么失态吧,因为这恩情比天要大,比地还要广啊! 因此,我希望媒体记者把握这个宣传中国形象的更好时机,把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现象介绍给国外,消弭偏见。
下面是些题外话,不吐不快。 熟话说,礼多人不怪。
中国历史上,礼仪也是很重要的。遗憾的是, 这次全国默哀中,看到不少群众平视,极少数人乱走,有的做些不相干甚至让人神共愤的事。
相信出现这些情况,除了极个别的人,多数人是不清楚礼仪上的要求导致。由此,也可以说很多人如我一样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礼仪。
除了少先队员、军人、警察等有自己的固定礼仪,普通人比如我真的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
比如表示哀悼,双手合十?信教者倒是可以,非信教者怎么办?作揖?我认为这个方式表达感谢或打招呼挺好,也是中国的传统礼仪,不过,哀悼上不能用。这里跑点题,日本人多礼,虽然有时看来有些做作,但也不是没有作用。
比如最让中国人不满的某神社参拜,新闻图片上可以看出那礼仪做得十分标准。继续前面的话题,有张图片是小女孩双手十指交叉对灾区死伤民众表达哀悼,在我看来宗教意味太明显,不适合。
握手,这个方式最简单普遍,也适合中国人比较含蓄的性格。开句玩笑话,即使到了国外,相信自己很难适应国外影视作品里那些动则拥抱亲则亲吻的礼仪。
因此,在此呼吁有关专家甄选一些适合当代中国人的礼仪,作为国家礼仪标准。 *** 也可以出台些非强制性的礼仪规范供普通人参考。
如果,已经有这方面的文件精神,更重要的是宣传。
5.中国的十大礼仪是哪十大礼仪
1、保留意见:过分争执无益自己且又有失涵养。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让人们捉摸不定。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2、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最突出的天赋,并培养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事显赫。
3、决不夸张:夸张有损真实,并容易使人对你的看法产生怀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说话简明扼要,决不夸张抬高自己。过高地估价自己是说谎的一种形式。它能损坏你的声誉,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十分不好影响环境。有损你的和风雅和才智。
4、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杂事上,要维护好同事间的关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则别人将会对你感到乏味。必须使人们总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资。
5、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作教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
6、言简意赅: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半事功倍。
7、决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长外常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无形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结果则是使别人更看轻你。
8、决不抱怨:抱怨会使你丧失信誉。自己做的事没成功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使事情昼圆满。适度的检讨自己,并不会使人看轻你,相反总强调客观原因,报怨这,报怨那,只会使别人轻视你。
9、不要说谎、失信:对朋友同事说谎会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从再相信你,这是你更大的损失。要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10、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穷,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为冬天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
6.中国有哪些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更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
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
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
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
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
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
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7.中国见面的礼仪要求
见面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与最基础的礼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要用到见面礼仪,特别是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掌握一些见面礼仪,能给客户留下良好的之一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一、握手礼仪
握手礼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见面礼和告别礼,很能显示一个人有无教养。
1、握手礼的要求:
最普通的握手方式是会面双方各自伸出右手,手掌均呈垂直状态,然后五指并用,稍许一握,时间以3秒种左右为宜。握手时,上身要略向前倾,头要微低一些,通常距离受礼者约一步,两足立正,上身稍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齐,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微微抖动3~4次,然后与对方的手松开。
握手要讲究次序。一般地说,男女之间,男方需待女方伸出手后才可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没有握手的意愿,男方可点头致意或鞠躬致意。
A.宾主之间,主人应先向客人先伸手,以表示热情、亲切,如接待来宾,不论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动伸手表示欢迎,男主人也可以先伸手向女宾表示欢迎。
B.当年龄与性别冲突时,一般仍以女性先伸手为主,同性老年的先伸手,年轻的应立即回握。
C.有职位差别时,职位高的先伸手,职位低的应立即回握。
2、不礼貌的握手:
⑴ 男士戴着帽子和手套。
⑵ 长久的握着异性的手不放。男士与女士握手时间要短一些,用力更轻一些。
⑶ 用左手同他人握手。
⑷ 交叉握手,不要越过其他人正在相握的手同另外一个人相握。
⑸ 握手时目光左顾右盼。
3、握手需要掌握如下 *** :
⑴ 一定要用右手握手。
⑵ 要紧握对方的手,时间一般以1~3秒为宜。当然,过紧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部门漫不以心地接触对方的手都是不礼貌的。
⑶ 被介绍之后,更好不要立即主动伸手。年轻者、职务低被介绍给年长者、职务高者时,应根据年长者、职务高者的反应行事,即当年长者、职务高者用点头致意代替握手时,年轻者、职务低者也应随之点头致意。和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
⑷ 握手时,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有时为表示特别尊敬,可用双手迎握。男士与女士握手时,一般只宜轻轻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时应脱帽,切忌戴手套握手。
⑸ 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叉握手。
⑹ 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并致歉。
8.中国礼仪
中国的十大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更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7、执手礼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仪。8、交手礼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9、鞠躬礼垂手,躬身。
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
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
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
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
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
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